宿州市灰古集是相九赵氏建立的吗

  宿州市灰古集是相九赵氏建立的吗

  赵汗青

  从宿州市东二铺,北行不几里,便到了埇桥区灰古镇。灰古是宿州市古镇,东连时村,西接符离,南临新汴河,北靠永安,古老的濉河从中穿过,河上有石桥沟通南北。

  灰古之所以古老,起因于她的来历和年代。濉河形成于春秋,濉河南岸原是一片汪洋,后在黄水的冲击下,形成土堆,由于年代久远,人称之为“古土堆”。史载:秦朝置符离县,后迁老符离。东魏曾把顿丘县乔迁于此。唐朝在唐河南岸设驿站。

  明朝时,从符离西火集子,迁居一支相九赵氏宗族,他们在土堆的废墟上建了赵氏宗祠,在祠南百余米修建赵氏府第。从此门前便有了集市,人们以土堆命之,取名“古土堆”。久而久之,古土堆又改成了灰古。当地人说,在唐朝时,濉河南岸有火神庙,火神庙里修“天后宫”。天后宫建筑考究,用料昂贵,外表看上去金碧辉煌。后来屡遭兵燹,最终化为一堆灰土,人称之为“灰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称之为“灰古堆”。这两种说法便是灰古最原始的来历。

  灰古面临濉河,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因而渐成城乡物资交流集散之地,由于人多而成集市。据《宿州志》载:明、清两代为灰堆集,集市贸易非常繁荣。1860年,太平军驻守灰古集。灰古集一带的百姓,不堪忍受清政府的压迫,纷纷参加太平军。1864年太平军失败,清军占领灰古集。清军在撤离时,将“灰古”改成“恢古”。晓示民众:恢复古训,重陶子孙,安分守己,遵循周礼。解放后又改为灰古,并沿用至今。

  灰古自古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东面蒿沟集有秦始皇的弟弟阿灵王墓,西15里的顺河集,是晚唐诗人皮日休隐居之地,至今还有皮日休的墓碑。皮日休有诗《汴河怀古》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至今脍炙人口。

  另有明朝大将傅友德居住过的傅家湖。

  傅家湖方圆10里,距宿城13公里,位于新汴河北岸,跨二铺至徐州公路两侧,因傅友德在这里居住而得名。清光绪《宿州志》载:傅友德,宿州人,先徙颖州,后徙砀山,祖墓在轴之香山县,洪武中赐封颖国公。傅友德少年英勇善战,善击刺骑射,为明朝开国名将。元末从小明王将喜喜入蜀。喜喜败,投奔明玉珍,不被重用,遂率所部投奔陈友谅。明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傅友德归降,太祖用为将。公元1363年,太祖攻陈友亮于鄱阳湖,派为先锋。傅友德先以楼船进攻陈友谅的先锋,身中数枪而不顾,联合诸将追陈友谅至荆江,陈友谅战死。第二年征武昌,率数百勇士浴血奋战,一举夺取高冠山,遂定武昌。继而率军北伐,平定了鲁、豫、燕、晋、冀、秦等。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封为开国铺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国柱,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颖川侯。后与汤和分道伐蜀,傅友德率部首克阶州,打开了入川的门户,趁势克文县、绵州,平成都,下重庆,统一全蜀。洪武十年,即公元1381年,封为征南将军,率军步骑30万,出奇制胜,平定云南、贵州。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进封颖国公。

  明朝后,傅家湖受洪水侵蚀,泥沙沉积,不断缩小,后来形成平原。移民童姓周姓在此居住,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前傅、后傅、小童、前周、后周等村落。民国设傅家湖保,建国后置傅湖行政村。

  清朝咸丰时有赵氏名人赵焕。

  史载:“赵焕,字文博,灰古堆人,五品衔,惟福之子。由附生援例为藩径,历指发豫省。咸丰元年,署布政司经,历二年。捐军需钱一万缗,豫抚潘铎以急公好美,奏奖备补知县,加知周衔,三年署尉氏县,除漕弊,减契价,曲体民隐,四年除兰仪县,所至有政声。因为尉氏县李某催征,几酿变,奉檄撤任,复委焕署尉氏事。剔灭征熟,民甚德之。十月该县土匪王天佑结数百人滋事,豫抚潘铎限搜捕,焕自募乡勇一千名,亲带出捕,乡民助之。未一月渠魁就获,解者惩办,余党解散归农。抚军以缉捕勤能,保奏题署禹州知州。五年,正月二十八亲奉上谕,署尉氏县知县赵焕获土匪王天佑数百名之多,著有劳绩,著以知州缺备用。焕积劳成疾,未及赴任禺州,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尉州任所。焕性孝友,善书工诗,刊有‘修竹山房诗草’。”

  原作者:天下时代之声赵汗青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a5bfe820102xn8x.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