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报道 记者 张嘉玉】吹过乡间水稻的清新的风。村里老供销社改造的“乡间杂货铺”,安徽黄山黟县碧山工销社正在吸引着城市的文艺青年驱车造访,体验村庄的古朴宁静,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温度。
来到碧山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无限向往和憧憬,“为了打卡碧山工销社,真的跑碧山那村旮旯去了!”“再喜欢的地方也得离开,这是我来碧山最难受的地方。”“安徽黟县碧山村,我爱她一万遍!”
地方风物,勾勒碧山的文化温度
保留着19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老供销社风貌,经过2015年到2017年两年多的改造,“供销社”脱变为“工销社”,让当代设计和民间工艺相结合,碧山工销社的老货架上售卖着既有地方性又有当代感的文创产品。
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碧山工销社联合创始人、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带领学生历时两年多,经过近10次田野寻访,跑遍黟县所有乡镇,记录下90项民间手工艺,这其中就包括本地手艺人篾匠姚家驹的竹编。
过去,竹编用具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生产用具,筛子、簸箕、斗笠、菜篮、捕鱼篓……如今,店内纯手工竹编的手提包,戒指,小鸟,手镯,铃铛等小物件,都是姚师傅从农具上的小零件得到的灵感,成为店里最受欢迎的产品。
碧山村一些广受欢迎的糕点经过包装设计以后,成为风格独具的“黟县百工”系列传统点心。徽墨酥入口即化,外形似徽墨而得名。红纸包的原名叫做“千层酥”,是徽州逢年过节,日常待客必备甜点之一。由于要经过反复碾压和折叠,红纸包裹的小方块,实际上有81层,如果将麦芽糖与混合粉分开算,则共有162层之多。碧山工销社当地的农副产品,笋干,笋衣,干豆角等,取名为“小秋收”,也是源于地方县志对于村民在秋季上山采取野果的记载。
碧山工销社从一个村又来到了另一个村,2020年,工销社开到了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的大南坡村,展示和销售焦作地方风物及“长效设计”产品,目前有348种产品。焦作店专门设置了格子铺,村民不用去城里卖自己家的农产品、手工艺品,放在工销社就可以寄售,从开业到现在共帮村民寄卖金额达39736元。
连接城乡,让城市体会乡村的美
碧山工销社是“前店后坊”的结构,穿过售卖着文创产品与杂货的店铺,这里还有着更多的文化业态,展览、食堂、出版、住宿、工坊……不仅拥有百工书屋、设计师驻社、讲习所、百工坊、柴窑、百工店、展厅等多种功能空间,这里也是倡导“长效设计”理念的D&DEPARTMENT的中国首家分店。
后院的共振村声戏台,成为了村民们才艺演出的场地。碧山有一支由村里自发组织的黄梅戏表演团,大多数都是60多岁的老人,他们农闲时便会聚在一起排练,也拉近了村民与客人的交流。而在焦作店的共振村声戏台,唱的是怀梆戏和豫剧,在左靖和合作团队奇村的努力下,中断了40多年的怀梆剧社重新开张,去年他们还和摩登天空合作,为村民制作了两张CD。
“碧山工销社不同于一般的杂货铺,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文化机构,在这里,可以见到各种文化人、创意人和设计师,对参与其中的村民来说,既开拓了眼界,又增强了自信。”左靖说。
不仅为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就业的机会,作为文化综合体,碧山工销社还为这里注入了一种属于碧山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年轻人开始具有了一股吸引力,唤醒着他们对乡村的文化向往。
碧山工销社也从乡村走向城市,2018年开幕的碧山工销社西安店成为输出乡村价值的城市窗口。2020年碧山工销社展览《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牧》走进上海商圈,在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同时,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
“碧山工销社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额外的增收。作为城乡之间的游牧者,从城市到乡村的双向输出,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村民们增加了对外界的了解,让城市的人体会到了乡村的美。”左靖说道。
地方设计,让乡村的文创产品更具生命力
左靖发现乡村的文创产品往往会存在文化挖掘不够、研发能力不强、包装设计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乡村文创产品其实是地方设计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只有整个系统启动了,乡村文创产品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他认为,“乡村文创产品需要更好的城市资源更多的关注、更强的参与。目前我们在湖北荆门用地方设计的理念来提升本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工作,凝聚了我们近几年来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为乡村文创产品的未来突破和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湖北荆门,左靖和团队从距今约5300-4600年的屈家岭文化开始溯源,深入挖掘荆门的农耕、物产和文化,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及产品包装,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荆品名门”进行了文化梳理和视觉提升。
谈到“地方设计”的理念,他解释,“地方设计尚属于一个进化中的概念。它既包括了与地方景观相关的产业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也指向对地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气象的凝聚、留存和发扬。地方设计首先缘于深入的在地调研与分析,设计者们从文化、景观、社区、产业、产品、生活方式等不同维度介入地方,扎根地方。以在地实践为基点,在一定的地理与文化区位内,通过聚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以一种适宜当地的方式展开运作,加强地方认同,塑造地方身份。从空间、景观、产业、产品再到社区与文化,沿着这一脉络,最终使‘地方’本身成为享誉区域内外的品牌名片。”
在他看来,“好的地方设计可以连接传统与当下,捕捉日常之中的鲜活场景与生命力,培育人的情感和经验,营造社区氛围,从而表现地域文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