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的古都里,西安应该是最独特、最辉煌的一座。光是那些洋洋大观的专属名句,就足以光耀千古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星桥火树,长安一夜,开遍红莲万蕊。
等等,等等。
关中平原中部的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其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汉唐丝绸之路的起点。从武王灭商以丰镐为都建立周王朝后,历史上先后有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是周、秦、汉、唐这开创性的四大王朝在西安建都,足以使这座城市在中国八大古都里熠熠闪光:周礼的设计,奠定了中国的组织结构;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确定了中国的统一基因;汉朝不仅以武力开疆拓土,更在思想上“独尊儒术”,带来了中国长期稳定的版图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更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唐朝完善了隋朝的 “三省六部”和科举取士制度,经济社会空前开放,史称“盛唐”。
然而长安在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
五代后梁到元朝,长安为京兆府。从明代开始,长安被改为西安府。直清朝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忽然想到了这座千年帝都,便一路西逃至此驻跸,前后达一年时间。此后的西安波澜不惊,直到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张学良领导的“兵变”,西安才又一次为万众瞩目,进入了世界舞台中心。但这惊鸿一瞥的时刻很快被随后的历史烟云笼罩,仿佛古都“昙花一现”般的“回光返照”。
此后的西安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依然仅是一座安逸、闭塞的西北省城,但其历经天灾、战乱、人祸的破坏,居然奇迹般的留下了诸如大、小雁塔、城墙之类的古迹,千年的历史气韵得以生生不息。如今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仍然星罗棋布着古色古香的各朝塔寺陵庙,历久弥新的红墙黑瓦汉唐建筑风韵犹存,就连空气中都氤氲着旧时长安的大气与包容,隐现出昔日汉唐盛世的辉煌,也使西安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古都气派的城市,“永恒之城”的桂冠从此非其莫属!
西安的古都气息从火车站出站口就扑面而来。
西安站的立面设计是矩形对称式仿唐建筑,屋门廊和站前连廊琉璃瓦屋檐下饰有深米黄色斗拱和人字拱,它们配合着大面积乳黄色釉面砖外墙贴面,贯通一、二层镶以淡蓝玻璃的银白色合金门窗,洋溢着恢弘庄严的汉唐气息。火车站前面也都是绿色琉璃瓦的建筑,隐现出古城的大气与凝重。而最令外地游客震撼的就是火车站对面那厚厚的、由青灰色砖块砌筑的迤逦围墙!他们会将信将疑地低咕一声:这就是西安的明城墙吗?!我的天那!这帝王之都果然是气派不倒!
是的,西安火车站南面正是明城墙,北面则是大明宫!这个夹在两个古迹中的火车站,已经成为西安的名片!而火车站前面的城墙开有三个拱形门洞,既能一眼看到古城内,又能从古城内看到西安火车站。古老的城墙与现代气息的火车站和谐同框,给人一种穿越古今的既视感,令初来乍到的游客为之惊叹、兴奋。庄严、巍峨的城墙告诉你:喏,这里是西安!
11月中旬的一天深夜来到西安,落地后早早休息。
第一天一早就去了好容易预约的陕西博物馆。因为已经单篇写过,这里省略。
话说那天从博物馆出来已经下午一点多钟,吃羊肉泡馍的时候问了老板去昭慧塔的交通方式,没想到这古塔虽然属于西安市高陵区的鹿苑镇,全程却达32.3公里,就算自驾也需要来回2个小时!于是只得取消计划,改去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这国家中心城市面积的“巨大”可见一斑!
先乘坐地铁4号线到达五路口站 ,再换乘地铁1号线到汉城路站,这样十几站的路程过后再步行 2千米到达未央宫遗址公园,都已经快下午3点钟了。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就是汉长安城的西南角。坐落于龙首原上的这座汉朝宫殿是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于此,这里因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人的诗词中,未央宫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作为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其在2014年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中的长安—天山廊道的丝绸之路路网遗址点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整个未央宫遗址非常大,占地面积6.11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北京紫禁城。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目前“开发”的游览面积仅有1.7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西安门、沧池、明渠和前殿周边区域。这这座免票公园里主要是一些遗址之类的存在,诺大的遗址公园除了怀古,更主要是作为赏花、露营或者骑自行车,跑步,健身等的休闲场所,颇有些“古为今用”的感觉。
看过一些遗址公园的攻略,便从南侧主入口租借了一辆自行车。然而就算脚蹬着自行车一路寻访,仍然对一眼望不到头的直线路“望路兴叹”。这条路行到拐弯再往北(右手边)第一个路口,之后往西(左手边),就到了前殿遗址处。在这里没有太多的人为修饰痕迹,一切都保留着岁月本身的痕迹。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宫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前殿的正门居南,门内是广阔的庭院,庭院北则是前殿之上的三大殿。大朝正殿是中间台面上的大殿。前殿基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处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个低、中、高的台面。
前殿以北360米是椒房殿,可谓真正的“后宫”。椒房殿南部为正殿,其夯土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台基周施回廊,廊道地面铺砖,廊道外为散水。正殿坐北朝南,殿址南有二阙址,二者东西相距23.5米,反映出这组宫殿建筑的规格非常高。内院南邻正殿,平面亦呈长方形,院子四周置廊道、散水。考古上看,椒房殿建筑群都有着完整的给、排水设施。
前殿再往西出,又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笔直道路。从这里即可往北,登临公园最高处,在那里可俯瞰未央宫全部风光。
站在公园中央部分,千年前整个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尽收眼底。未央宫,东、南、西、北所有风光也因此一览无余。东边远望可见凤城七路西北国金中心;北边一望无际;南边有很多新盖的外形如火柴盒一样的高楼建筑,其中正南侧方向有很多居民小区。西边则是一片林地。
遗址里的建筑位置、道路宽度都经过严格考证,和西汉时期的建制一模一样。骑行在“浩瀚”的断壁残垣间,通过每一处历史遗址的标识来判断这昔日汉宫的“吉光片羽”:宫墙遗址、司马门遗址、石渠阁遗址、天禄阁遗址、沧池遗址、中央官署遗址、少府遗址、西南角楼遗址…这些标识就是“秦中自古帝王州”最醒目的印证。只是如此“考究”下来,就算是走马观花一番也会筋疲力尽!加上拍照打卡,这一圈至少需要2、3个小时!这些枯燥的遗址标记、景观植被、无际的道路、绵延的休闲健身步道给时间有限的我带来了无所适从的“选择困难”。只好在“天马行空”了一段路途后“舍本逐末”,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粉黛乱子草。
金秋的未央宫草长莺飞,花开如云。尤其是地肤草枝叶变红(就是西安人说的粉黛乱子草),形成一道宛如“浩瀚红海”的独特景观。
很多攻略里都会提及从公园“邓六路北”入口进入就能最快找到“粉黛乱子草”赏花区域。但是对于初次来到的外地游客,这些攻略的方位很难起到多么精准的作用。直接问了卫生管理的阿姨,阿姨很清楚的告诉我怎么走到椒房殿遗址北侧的那片正在盛开的粉黛乱子草。
眼前的花海中间专门留着赏花的小路。置身柔软而轻盈的粉色花海,就如同沐浴在“粉色普罗旺斯”,令人如痴如醉。除了粉黛乱子草,这遗址公园里还有大片的紫色鼠尾草、狼尾草、千鸟花、向日葵花海,都是令人流连忘返的赏花圣地。哎,这遗址公园里踏花赏景,简直有点“顾左右而言它”的架势!毕竟这宫殿都是千年前的一片黄土,总不至于让人对这黄土标记迷恋到发呆,视这绚烂的花海若“无睹”吧!
这一大片粉黛乱子草呈现出粉色云雾海洋,这种花草从9月份一直持续至11月中旬,观赏效果极佳。如仙境般桃粉色的花海看上去温馨而又迷幻。在金黄一片的丰收季节,守一隅花香,携一缕秋风,静待人间美好如期而至,真的是不负秋日暖阳的心灵之约,它是秋日赠予西安的独特浪漫。
如此“陶醉”到下午五点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昔日壮丽万千的汉家宫苑。
出了公园又一次转公交、地铁,待回到市区已经晚上七点钟。在小南门里的一家饭店点了一碗葫芦头,白的汤,黄的大肠、韭黄,绿色的葱花、香菜,加上那一抹红色的辣子油,搭配上一份梆梆肉。汤头鲜美纯粹,大肠干净肥美,很是过瘾。“肉足饭饱”之后想起来卖古玩的大唐西市,便决定前往。
历史上的繁华长安城有东、西两大市场,其中东市就是国内市场,西市就是国际化的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贸易交流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如今建于市区劳动南路唐长安西市遗址上的大唐西市,是一处包含有大唐西市博物馆、国际古玩城、丝绸之路风情街区的步行街类的文化娱乐场所。百度了一下“西市”,发现那里没有直达公交车,果断打出租车前往。
听说这里有一座名为“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民办博物馆很有看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但是下午5点钟已经闭馆,自然不得一睹风采;而感兴趣的国际古玩城也早就打烊,只好在“丝路风情街”逛了一圈。
现在的大唐西市只是一个仿古建筑构成的购物广场。里面有一个大的超市,购物吃饭倒是比较方便。宽敞的广场旁边还造了一条大船。这琢磨仿古建筑里面搭配有喜茶、星巴克,多少让人感觉多了一丝文化气氛。据说这耗费巨资的项目在开市的时候曾经火了一把,如今同大部分实体商业一样逐渐衰微,加上疫情影响,位置偏远,景区如今“门可罗雀”,以至于大部分商户关门歇业,西市外面已经被儿童乐园和广场舞大妈们牢牢占据。昔日“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的盛景终于被“雨打风吹去”。如此宏大的一个仿唐商业群全盘沦陷,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虽然如今在西安坐地铁就可以到兵马俑、华清池等景点,省时省力,考虑到“亲力亲为”的麻烦,第二天早晨还是报名参加了当地旅行社的兵马俑一日游,省钱省心。
那天早餐后7点钟就有旅行大巴来酒店接我出发。车上导游统计了晚上观看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的人数,没想到几乎都愿意自费观看!因为《梦回大唐》的表演时间是下午5点钟,所以导游有言在先,这白天的游览需要“吃快餐”。抓紧时间“点到为止”。
大巴车约1小时后就到了临潼,开始参观骊山景区。
虽然这里有诸如温泉、烽火戏诸侯遗迹、杨贵妃洗浴的华清池和西安事变历史遗存,导游只给大家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参观华清池和兵谏亭、蒋介石藏身处。“看一眼”就“撤退”。
骊山景区就在华清宫景区内。
海拔1302米的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因山上壮丽长青的松柏似一匹青苍骊驹而得名,也有一说是因西周时骊戎国所在地而得名。此山是唐代皇家园林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先是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才取名华清宫。当时建有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5个汤池,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如今大家最喜欢看到就是那个海棠汤,也就是杨玉环的御用浴池,因其形状像海棠 “花瓣”的形状,故名。虽然如今的浴池已经干枯见底,游客们仍爱想象那浅浅的一池绿水中曾经浮现的历史片段,似乎池中仍荡漾着玄宗与贵妃的香艳故事。
史载安史之乱后,华清宫趋向衰落,“汤所馆殿,鞠为茂草”,至清代康熙西巡时方重修华清池,以便康熙“驻跸温泉”。 如今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以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并非全貌。
“这里没什么看头的,就是一个水池而已,赶快看看老蒋的卧室就集合去兵谏亭!要看下午5点钟的演出,时间已经很紧了!”
正在怀古思幽的时候,没料到导游大姐直白的话语浇灭了脑海中浪漫的千古爱情。于是我们这个团队一大帮男女老少便随着导游呼啦啦地离开了贵妇浴池。
五间厅就在贵妃浴池旁。
这里是 “西安事变”爆发时的蒋介石住地,由西往东依次是蒋介石的秘书室、卧室、办公室;会议室;侍从室主任办公室。1936年12月12日晨兵谏发生后,蒋的侍卫官冲出门外,凭借院内建筑物拼命抵抗。现在的玻璃窗、墙壁上还保留着激战时的飞过的弹痕。话说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仓惶逃跑,过飞虹桥后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被张学良的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
然后导游带我们到了兵谏亭。
这骊山半山腰的石砌四柱方亭就是当年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位将军抓获蒋介石的地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由胡宗南在1946年发动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建成,取名“正气亭”,是为了美化蒋介石在事变中的形象,解放后曾更名为“捉蒋亭”,1980年代为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才易名为现在的“兵谏亭”。
“兵谏亭”后的石缝就是蒋介石当年藏身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一处著名景点,红色油漆写有“蒋介石藏身处”6个大字。想象着冬季天寒时节身穿睡衣仓皇逃窜的苦楚,也难怪蒋介石脱身后会恼羞成怒地将张学良软禁终身了!
而后全团人跟随导游一起来到了临潼博物馆。
这座红柱挺立,回廊曲绕、重檐歇山建筑形式的博物馆位于临潼县城东侧的骊山北麓,紧靠华清池,是一座以陈列临潼出土文物为主的地方性博物馆。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秦兵马俑室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历代石雕碑廊、一个石雕明墓保护室。博物馆最出名的就是唐代庆山寺遗址出土的金棺银椁、释迦如来舍利宝帐等,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一行人在县城里吃过自助餐后,导游又率领我们“火速”奔向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院。
中国殷商时期盛行人殉,随着周朝时期周礼的推行,活人殉葬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至战国后期被彻底废除,代之以陶俑殉葬。西安的秦兵马俑就是为秦始皇而特别制作的代替人殉的陶俑。
如今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及秦陵铜车马博物馆组成。大家草草地在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拍照纪念后就热切地赶往兵马俑博物馆。
1974年发现的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博物馆内现有秦俑一、三、二号坑和文物陈列厅,拥有藏品5万余(套)件。馆内的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8000余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其中一号兵马俑坑内埋藏有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据研究这是是作战指挥室,因为陶俑都是面朝里站立的。铜车马陈列厅内有一、二号铜车马。
3个陪葬坑中,一号坑是最为壮观的。几乎每一位走进1号坑的游客都会被这庞大的“地下军队”深深震撼——整齐有序的排兵布阵如同天兵神将,浩荡的阵势气吞山河,令人为之惊叹;而二号俑坑内的陶俑虽然数目较少,但是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秦俑坑中的精华。这里战马犹在,却不见战车。因为当时战车都是木制的,历经千年,木头也都腐朽了。这二个坑内的千军万马是那样的威武雄壮,似乎每个士兵都枕戈待旦,遥指中原六国,显示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这三个坑内的各种兵马俑装束、神态各异,个个精神饱满,可谓“千人千面”。整齐的兵马俑看着不高,但基本都在1米75以上,据研究当时制作人俑时都是按照每个士兵的容貌还原后制作的。其雕刻精细,艺术手法细腻、明快,连每位人俑的头发丝,手背青筋都有细致表现,堪称绝妙、神奇。
除了姿态各异的兵马俑,3个陪葬坑里还残留有大量当年挖掘出土后等待修复的兵马俑碎片。据说这些兵马俑其实都是由大块小块的碎片经过文物工作者研究还原后才拼凑出来的。因为千年的掩埋和环境氧化,使得没有一个兵马俑能够完整出土。而修复一个完整的兵马俑,往往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刚出土之时这些兵马俑都是有颜色的,遇到空气氧化,颜色便全部脱落。2号坑正是为了保护兵马俑色彩,基本上就停止了发掘。除此以外,这些俑坑内还出土有剑、铍、矛、戈、戟、殳、弩机等青铜兵器及大量的箭镞。这些冷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
穿行在这座 “地下军事博物馆”里,同这些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陶俑近距离对视,真的是“一眼千年”,战国群雄辈出的历史似乎从此不再遥远。
除了兵马俑坑,印象最深的还有陈列厅内的一、二号铜车马。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二号铜马车为“安车”。这两乘铜车马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 1号车是真品,旁边的2号是复制品。就算是复制马车,也都是按实物二分一的比例缩小的,各种细节和实物一模一样,非常精致 。
旅行团的最后一个行程就是返回市内游览大唐芙蓉园。大巴在五点前的一刻钟将我们一行人直接送到芙蓉园南门!导游在这里同大家告别,就算结束了一日游。
大唐芙蓉园就在大雁塔东南侧,是在唐朝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建的。虽然是人造景观,但非常壮丽、气派。园子以芙蓉湖为中心,湖的四周环绕有紫云楼、陆羽茶社、凤鸣九天剧院等仿唐建筑,从诗歌、饮食、歌舞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主题区域。湖面上的喷泉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电影。
我们一行人进园就直奔南门北面的凤鸣九天剧院,抢在开演之前各就各位,还别说,这跟团游还真是效率奇高!称得上是“多快好省”呢!
《梦回大唐》是一出梦幻诗乐歌舞剧。全剧演出时间为70分钟,共分六幕。分别是”梦幻霓裳””梦邀秦王” “梦浴华清””梦萦西域” “梦游曲江” “梦回大唐”。舞剧从 “游园惊梦”为序幕,绚丽奇幻的霓裳羽衣舞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就是梦幻霓裳”与贵妃共舞,仙乐四起,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仙女随着音乐的律动和灯光色彩的变化缓缓升起,美若天仙的贵妃身披七彩霓裳羽衣,舞裙轻摆,似神鸟展翅,引出一段华美的霓裳羽衣舞。第二幕是“梦邀秦王”。舞台上战旗猎猎,盾阵威严,点将台上唐明皇奋力击鼓,将士的队阵在鼓声中变换各种队型,短剑长戈,层层叠叠。秦王破阵乐更是气吞山河,令人热血沸腾。第三墓是“梦浴华清”,一下子想起了早上去过的华清池。只是舞台更为梦幻。第四幕是“梦萦西域”,到现在还记得舞台上热情妖媚的胡璇之舞、俏丽敏捷的羯鼓之舞、粗犷奔放的胡腾双刀舞,还有印度蛇之舞之类的,最后2个章节是“梦游曲江”、“梦回大唐”。都是“天下太平,春光明媚”的承平景象。演出最终以唐明皇和贵妃在舞台上轻快漫舞、绝代佳丽们飘逸而至观众面前“与民同乐”结束。观众们起立欢呼。主持人上台宣布晚会到此结束。
芙蓉园西侧有御宴宫,东南部有唐市,都提供餐饮服务。演出结束后先看了御宴宫的价格,非常昂贵,最后在唐市一家店面点了一份梆梆面,价格比较亲民。一碗分量实在、酸辣鲜香的面食下肚,整个人顿时精神抖擞,这才心满意足地开始游览。
御苑门是大唐芙蓉园的西门,也是公园正门,取御驾亲临皇家别苑之意。大门正中悬“御苑门”黑底金字匾额一块。一主二副三出阙的建筑形式,华丽的两层主门楼和左右紧邻的阙楼相得益彰,气势恢宏。
紫云楼位于大唐芙蓉园中心位置,由1幢主楼、4个角楼及若干长廊、配房、大门等单体组成,其中主楼为重檐庑殿式四坡屋面高台式建筑,其与角楼通过拱桥相连,是园子的标志性建筑。此时夜色降临,灯光下的楼体璀璨雄伟,美轮美奂,宛如天上宫阙。但是走进里面并没有文物之类的东西可看,只是感觉宽敞凉爽而已。站在最上面一层可观看紫云楼北广场的音乐喷泉表演。可惜当时并不是开放时间,看不到表演。
园子里的另一处主要建筑是彩霞长廊。
这条全长270米的长廊上有两个形态别致、小巧玲珑的亭子,名为金亭、玉亭,取意 “金玉满堂”之意。金亭、玉亭和长廊组成了彩霞亭,是一条反映唐代女性生活百态的文化故事长廊。在此处可以看到远处的仕女馆、紫云楼,堪称欣赏芙蓉湖湖景的最佳位置,也是遥望大雁塔的最佳场所。
夜色下的长廊里人山人海。很多穿汉服的小姐姐拍照时都统一地把身体往外探,做假装喂鱼的姿势——原来拍照都是有固定模式的!
望春阁是一座六角攒尖顶建筑,楼阁内各层有服饰、参政、体育、歌舞和爱情等不同的展览,展现出唐代女性的雍容大度和坦率热情。这座六角阁楼不但同近处的彩霞长廊相映成辉,而且与芙蓉湖对面高大雄伟的紫云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宛如一位娇小温柔的淑女静立在湖边,为宏大的芙蓉园增添了一丝婉约风姿。
夜晚的大唐芙蓉园不仅雍容华贵,而且平添了楚楚动人的烟火气息。整个园区华灯闪耀、流光溢彩。一栋栋金碧辉煌的仿唐建筑在夜色的映衬下更加华丽灿烂。从廊桥漫步而过,恍惚间像是穿越时空,停歇在魂牵梦萦的盛世大唐。身边忽然传来手机的铃音,把我的思绪从遐想中拉回了现实,此时蓦然看见了身边的花树,本以为是海棠或者梅花,近看才发现都是一些假花,再看看眼前崭新的仿唐建筑,原本就是一些没有“沧桑感”的人造景观,刚才的思古幽情顿然烟消云散。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毕竟千年的轮回,没有不散的宴席。绚烂之后,归于平淡。当繁华落幕,留下的只有如烟的往事。眼前的小桥流水哪怕不那么符合盛唐的气韵,至少能给游人以休闲娱乐和追忆的幻想。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就是专为王朝兴衰而写下的千古注脚吗?
第三天吃过早饭就乘地铁到南稍门站下车,早早来到友谊西路上的西安博物院。对于我这样的文物迷来说,来到陌生的城市一早逛博物馆,就是人在旅途最大的快乐。
西安博物院就在小雁塔景区里,整体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和小雁塔三部分组成。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外观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近处的小雁塔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映成趣,实在是都市里一处思古追昔的胜地。
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的小雁塔因位于唐朝长安城荐福寺,本名“荐福寺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修建的佛塔。现在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而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初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的荐福寺在唐末战乱中被毁废,后来搬到塔院即今小雁塔的所在地,仍沿用原来的寺名。
小雁塔为青砖砌筑的密檐式佛塔。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塔体平面为正方形,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高度是43.395米。小雁塔基座为砖方台。基座下有竖穴式地宫。基座之上为单壁塔身,塔内中空。塔身底层较高,塔壁不设柱额,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底层南北两面各开有一青石门相的券门,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以南门入口门楣上的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图”最为精美。塔底层以上各层南北两面正中均开有半圆形拱券门洞。塔身宽度自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锥形形状的塔身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塔内有木梯可登临塔顶。
现存荐福寺古建筑群均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荐福寺钟楼内有一口金代铸造的铁钟,为寺院之宝。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的五棵千年古槐也是寺院一宝。寺内还存放有石人、栓马柱等民间文物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虽然只有帝都万象、千年古都二个基本展厅,馆藏也比不得陕历博,但仍以众多镇馆之宝从不同的侧面再现出这座“永恒之城”的辉煌瞬间。
上图中这件永盂1969年在蓝田曳湖出土后不久曾湮没不知所踪,直至1972年,一位文物专家才偶然在西安大白杨废品收购站分拣仓库发现了这件周共王时期重要的标准器。后来入藏西安博物院,从此成为一件珍贵馆藏。
这件盛放水或食物的青铜盂除了铸有精美的纹饰,器身上还有象首装饰,证明了大象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也有产出,只是由于人类对大象的过度捕杀破坏了西安周围的自然环境,加上我国西周过后北方进入小冰期,黄河流域的大象种群开始向南方逐步迁移,大象从此在中原地区绝迹。大象的出现,从侧面给我们展示出了早期中国北方气候环境的特征。
永盂的珍贵之处还表现在内底的123字铭文。此铭文记述了西周某年一位叫“益公”的人受周天子委托,向师永封授土地,参加的人有邢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工等官员。这就说明当时的仪式由相关官员共同亲历见证,以证明此次封授的合法性,是研究西周时期土地制度和当时历史人物政治地位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弥足珍贵。
这件器形规整的秦朝高足玉杯1976年出土于西安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
玉杯青玉材质,直口,深腹,腹壁较直,下部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腹外壁分四层纹饰,口下雕琢有四蒂叶子及一周勾连云纹,腹为谷丁勾云纹,下腹有几何形勾连纹,近足处饰变形云头纹。圈足上部阴线勾勒有五组华丽别致的交叉“S”形几何纹。口与足部为二方连续,腹部满布点散式四方连续。整器制作工整,切琢精细。腹部凸雕采用压地隐起与阴线结合手法,先碾出纹样,压低外廓,凸处谷丁,然后以阴线勾勒出云纹,使其上下左右相连成为一组有机的四方连续,腹上下的两周丰满浑厚的纹饰浅浮雕与腹部因此组成了和谐一体的装饰。尤其是近足处雕琢的变形云头纹如同莲花托扶起口杯,在高足束腰支托下,显得秀丽挺拔。因千年置身地下受沁呈现的焦黄色,更增添了玉杯的古朴庄重,不愧为秦代玉器制作的神品。
除了上面的秦代高足玉杯,这三只出土于汉宣帝杜陵陵园王皇后陵冢附近的白玉杯同样是汉代玉器的巅峰之作。
这三件玉杯皆为和田白玉料制成。不但玉质温润,晶莹洁白,而且工艺精湛,规制工整。玉杯腹部最薄处仅有0.1厘米!其中两只玉杯配有金属环套,“金声玉振”的视觉效果使玉杯看上去更加富丽堂皇。考虑到西汉时期西域的安全形式尚未稳定,玉石之路并不顺畅,用和田玉做三件如此尺寸的大玉杯,也只有皇家的权势财富才当得起如此奢华的享受。
这是一件隋开皇四年制作的鎏金弥陀佛像。
此通体鎏金的铜佛像1974年出士于西安南郊。其通高41厘米,面型方整的弥勒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发作螺髦,袒右肩,著袈沙,基座镌刻隋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弥陀之铭文,是一尊有明确纪年的隋代铜鎏金造像。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弥勒不但法相庄严,身着的大衣也是贴肌透体,褶纹简练流畅,雕刻比例适度,堪称隋代佛教造像的艺术佳作。
如果有什么文物可以诠释“鲜衣怒马”这个词,这件三彩胡人腾空马应该就是最好的实物!
此唐三彩高约38厘米、长约52厘米,1966年出土于西安西郊的西安制药厂唐墓。悍马通体赭黄,鬃、尾、蹄、人足为白色,辔、鞍、鞯为蓝色,鞍上有一身着蓝色圆领长袍、体格雄健的西域少年骑手。相较于或立或卧或倚靠的唐代静态马匹艺术品,此四蹄腾空的创作极为罕见。匠人大胆打破了左右对称的传统思路,从一个不平衡的角度塑造出骏马腾空一跃的瞬间动态,显得张力十足;马背上的少年青春洋溢,脸上浮出自信的微笑。其姿态似在策马急行,动感十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西域少年身上的蓝色的圆领长袍由中亚进口的原料烧制,颜色大气艳丽,成本也较其它颜色的唐三彩高昂。虽然沉睡地下已经1300年,驭马少年身上的蓝色釉料依然灿艳如新,充分说明了今天收藏界“三彩挂蓝,价值连连”的深层历史原因,也说明了这件唐三彩无与伦比的珍贵。
这件仕女狩猎纹银杯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的一件。此杯单柄,口、腹壁皆呈八瓣形,圈足已脱落,外壁通体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为一组狩猎纹与仕女图相间围绕一周,下壁为八莲花瓣托扶。单柄分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近似三角花叶形,上刻鹿纹;下部圆环与上部连接组成,圆环仅能容一手指,下部可用手指托扶。腹部人物纹样由左向右相似而不雷同:花丛中两个仕女漫步聊天,另有一扑蝶仕女; 高举绳圈的骑马狩猎人策马追赶两只野兽;相邻二仕女一人手举婴儿,一人手持团扇逗弄婴儿,另一仕女双手高举,似在准备接抱婴儿;手持长鞭的狩猎人跨在马上正专注地追赶两只野兽;花园中双手抱盒等候的仕女;骑马飞奔的狩猎人正回身拉弓射猎猛虎;一仕女翩翩起舞,其旁凳子上坐有吹笙、弹琵琶的两仕女;骑马急转的狩猎人奋力追赶两只猛兽。近圈足处有一圈花叶纹饰;内底则是唐朝流行的海水瑞兽游鱼纹:波涛海水中有三条鱼围绕瑞兽竞游。这件八瓣仕女狩猎纹银杯勾起了我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看过的那些何家村窖藏唐代金银器皿的美好回忆,仿佛使人又回到了那豪放、富足的大唐盛世!
这件2002年出土于西安灞桥区马家沟村的金背瑞兽葡萄镜也是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铜镜为八瓣菱花形,直径19.68厘米。镜背贴一金壳,其上锤揲出浮雕式装饰纹样。中间凸起的钮部饰一对追尾式双兽,一周凸棱将壳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8只神兽与缠枝蔓草。内区的缠枝花草蔓延过凸棱进入外区,在8个菱瓣内盛开,每瓣当中有四叶花苞正对菱花形中央,两侧垂以葡萄果实,下有两鸟噙枝啄籽。这种葡萄纹铜镜在武则天时期较为流行,唐玄宗后期逐渐消失。而且金背镜作为唐代制镜的绝艺之一,存世极少,因而珍贵无比,堪称国宝。
西安博物院出来看了地图,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先把小雁塔附近的碑林、华他、清真寺、大兴善寺“一网打尽”,傍晚再去大雁塔那里夜游大唐不夜城。
先去了西安碑林。
三学街文庙里的碑林荟萃了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是中国最大最全的碑刻博物馆。
碑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长安城。唐末天祐元年(904年)为了保护务本坊国子监内原有的《石台孝经碑》和《开成石经碑》不散失,朝廷将石碑集中于文庙内存放。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又为保存《开成石经碑》而建立了专门陈列石碑的场所。后来历经各代收集,碑林的规模逐渐扩大,至清初始称为“碑林”。
现在的碑林博物馆主要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分组成,共12个展室,碑室7座、碑廊8座、碑亭8座,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室,陈列面积近5000平方米。
碑林前院是文庙。
与各地标准的文庙布局不同的是,由于紧临西安明城墙,空间上的限制导致太和元气坊建于文庙墙内,而魁星楼却不得不建在庙外的城墙之上。因为清朝年间西安文庙加了围墙,在西、东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礼门”和“义路”,“太和元气坊”南面的墙因而被称作“塞门”,也叫“影壁”。墙外侧 “孔庙”二字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太和元气坊”北面是泮池和棂星门,由此确定了碑林建筑的主轴线。站在此处透过长长的道路和戟门向里望去,可以远远看见碑林的迎客面。据说泮池和棂星门是仅存的宋代建筑原物,其余都是明嘉靖年间关中大地震后修建的。
棂星门里行道旁有两对八棱柱“华表”,柱头上设有承露盘,上边蹲着的动物叫獬牴,起着仪卫的作用。再向里走是戟门,是供武官们暂存兵器的地方。
穿过戟门,东西两边的亭子分别放置着二件国宝:西边是大夏石马,东边是景云钟。
大夏石马是我国仅存的刻有“大夏”字样的存世石刻,其简洁粗狂的艺术价值姑且不论,单单考古价值就举足轻重。此文物所指的“大夏”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鼎鼎大名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因其传世文物罕见,这一石刻便成为研究大夏国历史最直接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国宝一样的存在。
石马对面的景云钟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铜钟,是当年从西安钟楼移来的。
此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达6吨。整个外观上锐下侈,口呈六角弧形。钟体铸有飞天、走狮、祥鹤、腾龙、朱雀等各类走兽纹饰。钟顶端蹲着一只蜷缩着身子的神兽–蒲牢。传说龙生九子之一的蒲牢善长嘶鸣,但他一见鲸鱼就会吓得大叫不停。所以民间便有把敲钟长木雕成鲸鱼状的传统。如此每次敲钟,蒲牢大叫,钟声就格外嘹亮。据说每年春晚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来自景云钟。此钟正面还刻有中宗皇帝亲自撰写的铭文共292字。作为中宗皇帝李旦存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景云钟的历史价值可想而知。
往前的道路两侧是几座东西相对的八角形碑亭,里面放置着清帝为历次征讨西北所立歌功颂德的石碑,如今多已是铁将军把门了。
再往前走就会看到一座上悬 “碑林”巨匾的亭子,此楷书题匾出自西安曾经的父母官林则徐之手。此亭耸立有最早迁至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被誉为“迎宾第一碑”。
《石台孝经》由风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书写,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五十五字。全碑书法工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碑顶雕刻有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据说,2008年奥运会的“祥云”便来源于此。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一路前行,眼前青砖路面的两侧全是碑亭。跨入一道道院落,殿外墙面、殿内各色大小碑帖如士兵布阵般林立,猜想“碑林”大约因此而得名!
第一展室陈列的114块碑石就是在历史上有名的确定“唐十二经”的《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石头图书”。《开成石经》刊立于唐代中期的开成二年(837年),收录《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种儒家经典,原置放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经唐末战乱,至宋代辗转移立于今址。石经由114通石碑组成,共有650252字。现存的每通石碑高约2.16米,宽约0.93米。碑石皆为两面刻字,每面上下分为8栏,每栏约刻字37行,满行10字。经文皆为法度严谨的唐楷小字,每经篇首标题则用唐隶刻成。石经的末尾刊刻有“开成二年丁巳岁月次于玄日维丁亥”。这碑刻即使沉淀千年,至今仿佛仍然墨色清香,氤氲出醇厚的历史氛围。这琳琅满目、历代棰拓连翩的石经直让人心中升起莫名的感动和自豪。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
碑林的第二展室主要陈列有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
这里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也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张旭《断千字文》、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晚唐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千金贴”),更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无一不是古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怀仁和尚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
满步在墨香阵阵的浩瀚碑林中,浮躁的心灵瞬间宁静了许多,我仿佛穿越过连绵不绝的由文字构成的“墨洞”一样的时光隧道,身心的酣畅、愉悦难以言表,甚为快意。
第三展室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方面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方面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方面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方面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方面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的作品。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皆赫然在目。这个展室内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都是极有文物价值的石刻精品。
第五展室陈列的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多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书法价值不大。
第六展室陈列的石碑虽然以清代诗词歌赋为主,但其中的元赵孟頫、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陈列有145方清代复刻的《淳化秘阁帖》碑石。
面对着满屋字字珠玑、笔力千钧的“丛林”一般的碑石,千年前凹凸凝练的字痕颇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以前只能在书中、图中看到的书法艺术作品如今一一铺开在眼前,仿佛品尝一场极具视觉震撼力的饕餮盛宴。而走出陈列室踏上丛丛青翠、连廊掩映的小径,这飞檐穿梭、青砖素瓦的古建筑又使人身心俱舒,仿佛身处一场心境平和的修行之中。只是有限的时间不可能全身心沉浸这墨香浮动的浩瀚“碑林”,为了一睹这“永恒之城”的诸般盛景,“走马观花”这样的方式,似乎是解决时间冲突的唯一法宝了。
继续前行就到了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
这座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刻艺术精品。尤其是昭陵六骏,更是碑林的宝中之宝。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昭陵神道两侧以纪念其钟爱的六匹战马形象而雕刻的浮雕式石刻。相传此刻石画本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之手。这六块石雕均为整块青石制作,每幅作品宽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达3.7吨。每幅战马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然而现在陈列室的六骏中只能看到纯黑的白蹄乌、四蹄雪白嘴角微黑的黄白色特勒骠;雪白色的青骓;毛色纯红的什伐赤;另外2匹——-六骏中最为精美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于1913年被一拨盗贼分割成几块装入箱中后因被当地村民发现,盗贼慌乱中将石雕推下山崖。这破碎的二骏之后从陕西政府、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最终流转到文物贩子卢芹斋手中。在卢的运作下,这“二骏”先是流失海外,然后被卢以12万5千美元的高价出售给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如今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的珍品,碑林遗存的四骏在2013年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从此静静的立于艺术室,接受海内外万千游客的崇拜与赞叹。
除了石刻艺术室,碑林中还有一处石刻艺术馆。
此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有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3个陈列室,展出约150件代表了北魏至宋代长安佛教艺术最高水准的石刻造像,全方位阐释了古都长安的佛教造像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使人真切感受到西安这座古都永恒的艺术魅力,堪称书法石刻艺术之外的又一场视觉盛宴。
碑林出来在附近吃了一碗西安臊子面后便去了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的宝庆寺华塔。
宝庆寺华塔建于隋文帝仁寿(601~604)年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此塔通体原由“五色砖”砌筑,色彩斑斓,因此得名“花塔”(通“华塔”),而宝庆寺也被叫做“花塔寺”。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存。明景泰二年(1451)便将此塔移于今址并修建寺阁。清末至民国年间,寺院再次被毁,惟有塔存。
闹市之中的这座宝庆寺华塔高约23米,为平面呈六角形的7层砖塔,一层檐下有龙凤雕饰,塔的第二层每面都镶有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镇国大将军、左监卫门大将军、上柱国梁义深等宦官捐造的白石造像。这批造像原是唐长安城东南隅光宅坊内光宅寺遗物,明景泰年间修塔时移来镶于华塔第二、四层各面及第七的正东面共13面。这批造像十分精美,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现存世共计32面,合称“宝庆寺造像龛”。梁思成先生曾赞誉这批造像为“初唐中国雕刻代表作品”。不幸的是,如今这32块造像中有25块石刻已经流落海外,其中21块在日本,4块在美国。而留存在中国的宝庆寺造像只余7块,其中宝庆寺塔上镶嵌有6块,碑林博物馆收有1块。
除了这些精美的石刻,宝庆寺塔的出名也起因于明万历年间被罢官还乡的长安著名学者冯从吾在此讲学的历史记载;而自从有冯从吾讲学就有了关中书院;有关中书院而有了书院门街。如今的书院门这个著名景区的起点,其实就是街口这座不起眼的塔。
伫立于砖塔之下,凝视着这古朴低调的砖塔,我猜想此塔当初的模样一定极为靓丽,名动一方,其名气绝不在婀娜挺拔的小雁塔之下,不然“华塔”这个名字,也不会穿越千年,在塔身已无颜色的今天,依然为人称道了。
华塔出来就去了鼓楼西北隅化觉巷的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也被称为“礼拜寺”、“清修寺”、“东大寺”、“化觉寺”等。这座典型中国建筑气派的古老伊斯兰教寺院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伊斯兰教清真寺。
清真大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当时规模有限。现今的规模是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相继重修与扩建后形成的一组古建筑群。其主要建筑全部沿寺院中轴线设置,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宫殿、文庙等庄严场所中轴线呈南北方向,而清真寺由于礼拜朝向的原因,中轴线走向取东西方向。为突出礼拜殿在寺院的作用与地位,由东到西沿中轴线经过多重牌坊门楼最后方可进入礼拜殿。如此体量的清真寺占地面积达12000余平方米,几乎占尽整条化觉巷,平面规模及长度是国内清真寺最大最长的,自具一种气势非凡的皇家寺院气派。
寺院整体建筑布局由五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即为一个院落。五进院落或筑门楼或置院墙相隔,前后贯通。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楼、亭、台、殿沿东西走向中轴线有序坐落于各个院落之中,南北两旁辅之以整齐肃然的对称建筑。第一进院中有高耸雄伟的重檐歇山顶木牌楼;第二进院中有质朴稳重的三间四柱单檐石牌坊;第三进院中有外观华丽的八角形三重檐攒尖顶邦克楼;第四进院高台基中央有造型殊异的由六角亭与两翼牌坊组合的凤凰亭、韵味古朴的敕修殿、宽阔敞亮的月台、巍峨庄严的礼拜殿,这些建筑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无穷魅力。不仅如此,庭院里的天井、月洞门、景观石、鱼池、观赏花草等都大量应用中国传统园林点缀,枝繁叶茂的古老树木更增添了古老寺院清幽、肃穆的氛围。
始入寺院,沿着中轴线缓步通过木牌坊、五间楼、石牌坊、敕修殿,穿过邦克楼、连三门、凤凰亭,再拾阶过石门,踏上平坦宽阔之月台,方到达整个寺院建筑精华——礼拜殿(俗称大殿)。
礼拜殿面阔七间,单檐九脊歇山顶,飞檐翘角,屋顶琉璃作。礼拜殿结构独特,大木起脊,三个歇山式大屋顶用“勾连搭”形式相连,平面呈“凸”字形,因此而延伸殿内实际面积。礼拜殿虽南北面阔七间,东西纵深却为九间,民间称之“明七暗九”。礼拜殿屋顶这种营造法为中国古建清真寺所独有。整个殿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同时礼拜。
踏入殿内,一股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扑面而来。礼拜殿内天花板上有六百余幅彩绘藻井,后殿整个西壁用木板镶成,顶端则利用沥粉金柱做成门罩、垂柱等饰物,中央有造型精巧象征礼拜朝向的呈拱尖状的“窑窝”,内饰阿拉伯几何纹样。其上方与左右有层层扩布浅雕,图饰以古兰经文及伊斯兰传统装饰的特有缠枝卷蔓纹样为主,再以中国传统牡丹、宝瓶等纹饰将整个壁板布满。这些中国、伊斯兰建筑装饰完美结合的殿堂看上去巧夺天工,堪称中国清真寺建筑装饰艺术的经典之作。我虽然不是伊斯兰教徒,站在这宽敞明亮的礼拜殿里,仍使人心头不由得充满了静谧神圣的情绪。
印象特别深的是寺院各处的砖雕。以前看过皖南地区的徽商宅邸和山西各地的大院、庄园,以为汉族工匠善于木雕、砖雕之类的精雕细琢,可是看了这座清真寺几处绚丽夺目、宏伟壮观的大照壁、门楣、墙脊、墀头、墙面那些饰以中阿文字的“花墙”一般的砖雕,才感到伊斯兰工匠也个个是身怀绝迹,巧夺天工。
除了砖雕,寺院各处的古碑刻也是一大亮点。如今清真寺内尚保存有唐天宝元年《创建清真寺碑》、永乐三年刻的明洪武《宣谕圣旨碑》、明景泰六年的《重修礼拜寺无相碑》、明嘉靖五年的《敕赐清修寺重修碑记》、明万历三十四年的《敕赐清修寺记》、清乾隆三十三年《敕修清真寺碑》等汉、阿拉伯、波斯文字的古老碑刻20余通,堪称寺院的珍贵遗存。
大兴善寺也是一座隐匿在繁华街区的千年古刹。
该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公元265年),原名遵善寺,就在西安城南约2.5公里的小寨商圈熙熙攘攘的繁华街道边,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感。这座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的寺庙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隋文帝开皇二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该寺曾独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因此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
唐开元年间被称为“开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无畏、不空、金刚智由印度来长安后在此寺内翻译佛经,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等名僧传承弘扬,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唐朝密宗,后来又经空海等传之日本、韩国,再传东南亚诸国。
大兴善寺整个寺院占地约120余亩,主要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禅堂,法堂等。另外,在寺院的西侧还建有一佛塔,以纪念为大兴善寺作出贡献的僧侣。
来到闹市中的幽静寺庙,迎面是明代二层歇山式山门。山门南题写“大兴善寺”四字。跨进山门,身后的喧嚣红尘仿佛从此戛然而止,令人从容恬静。同其它著名寺庙不同的是,大兴善寺不收门票,香火也是任取,而且没有捐赠的项目,令人入内即好感度大增。
山门后就是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宇天王殿。廊柱悬挂两幅楹联。殿内正面供奉有明代托纱金装大肚弥勒佛,东西两侧塑有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像。弥勒菩萨造像后方为明代韦驮尊天菩萨木雕。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开一门,东侧门悬挂“金刚”牌匾,西侧门悬挂“悉地”牌匾。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觉。
天王殿后东侧有平安地藏殿,内奉右手持九环锡杖,左手持明珠的地藏王菩萨像,左右两侧有表现阴曹地府第一殿阁君至第五殿阁君的大型群雕。
天王殿后西侧有救苦地藏殿,内奉地藏王菩萨。二侧有表现阴曹地府第六殿阁君至第十殿阁君的大型雕塑。
再往后就是大雄宝殿。
做为中国汉传佛教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尊佛是密宗金刚界的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东西两侧则供奉二十四诸天,后侧供奉海岛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该殿内五佛造像为泥胎镀金的脱胎技法制作,塑像色泽醇厚,颇为珍贵。
大雄宝殿之后、观音殿之间是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
转轮藏经殿始建于唐代,用以收藏经书。“转轮”意为佛法如车轮常转。该殿在唐武宗时期被毁,清乾隆年间重建,后又毁于战火。遗址为高1米的方形土台,边长15米,现有础石二十八个,均为唐代遗物,沿地表赫然可见。然若非有人指点,我会以为这是平平无奇的一块方形台基。
现在的台基之上建有一座四角亭子,供奉大黑天、爱染明王、摩利支天与大威德明王。虽然密宗教派的诸神明王对游客来说较为陌生,但大兴善寺的文案宣传做的很到位,几乎每间殿前都有文字注释,每张注释上有相应密宗诸尊的种子字、注音、解释及真言(显示诸法实相的真实语言),这样详尽的内容真的是非常贴心。
大雄宝殿前广场东西两侧有建于明朝的钟、鼓楼。东为钟楼,上悬“天声”牌匾。西为鼓楼,上悬“地音”牌匾。此钟鼓楼是西安唯一一对石壁上有经文篆刻字样的钟鼓楼,大兴善寺的地位可见一斑。
再往后就是观音殿。
同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大兴善寺的观音殿建在寺庙中轴线上,不仅如此,大兴善寺也是国内最早为观音塑像的寺庙,开佛教寺院塑立观音像之先河。
殿门正中悬挂“观音大士殿”牌匾,殿内供奉明代千手千眼菩萨檀香木像,另有一幅弥勒菩萨巨幅唐卡。说起这幅唐卡,本是康熙三十六年皇帝为母祝寿时由西藏活佛所献的礼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广元寺转来观音殿。此幅唐卡巨大无比,由桌子直抵到屋梁,整整挂满一面墙。此唐卡上所有颜色都来自于珍贵的矿石颜料,因而几百年间依然能够保持鲜艳色彩。图上每一尊菩萨都描绘得细腻无比,大小佛像栩栩如生,连最细微的衣褶纹饰都清晰可辨,堪称镇寺之宝。
观音殿两侧还各建有配殿五楹,西边是十王殿,东边为地藏殿,此二殿与观音殿组成单独一进院落,目前寺内僧人居住之所。
观音殿东南有唐德宗年间为“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所立《唐大兴善寺大辨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碑文记述了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以及荣任唐王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业绩。对研究佛教密宗传播,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观音殿前右还遗存有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碑记》碑刻;观音殿前左有清咸丰年间《大兴善寺法派碑记》,都是寺内为数不多的文物遗存代表,颇为珍贵。
过观音殿,穿过一片紫藤长廊就是南北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建筑法堂。
法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正门上悬挂有光绪皇帝御笔 “觉悟众生”匾额。殿内供奉有密宗大日如来以及“开元三大士”之像,还藏有形态各异的唐代铜佛像和宋代佛教造像。这里为寺庙讲经、传法之处,其与南边的观音殿以及东西两边的玉佛殿、卧佛殿组成又一进四合院,是整座寺院最为幽静的处所。庭院中有葱茏蔽日的古柏十余株,其中一株明代所植紫藤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为寺庙的名片之一。但法堂对游客是关闭的,闲人免进。
大兴善寺西侧有纪念历代大兴善寺高僧所建舍利塔。
舍利塔为土层单体建筑,下层为方形塔基,其上六层为正六角形,每一层的正面均有佛龛,龛内有坐式佛像。一层南开一门,门楣砖雕“舍利塔”三字。此塔原位于隋唐大兴善寺界内,1990年代迁建今址。其创建年代不详。
大兴善寺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寺院内成群的鸽子,它们为肃穆的寺院带来了生机和灵动,也令游客的心情舒畅自在,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小动物的游客,肯定会因此非常开心。
出寺院的时候蓦然发现各处大殿外都有许多虔诚拜佛的“眼镜少年”。原来这就是传说中西安学子高考祈福的胜地之一,前来求学业的青少年们已经成为寺院香火不断的一大景观。
这样一路走马观花,来到大雁塔的时候已经快到五点钟了。
七层方形的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是唐长安城保留于今的标志之一,也是西安这座“永恒之城”的象征。其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修建的一处佛塔。
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仿木砖结构,并且由内部可登临塔顶。这一大雁塔建筑结构的这一演变过程生动地体现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不仅如此,最初的大雁塔设计为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几次变更,历经唐朝、后唐、明代五次改建,最终固定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七层塔身。
眼前的大雁塔通高64.7米,底层边长25.5米,是明万利年间在唐代塔体基础上修葺后的形貌,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刻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的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除了碑刻,大雁塔内收藏的贝叶经也是弥足珍贵的佛教文物。
登上大雁塔第七层,可见这顶层塔顶中央刻有硕大莲花的藻井,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燕造塔的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大雁塔由来之论说。
在这砖塔的最高层极目远眺,宛如观看一幕360度角的宽银幕风光片,古城四方景色尽收眼底。据说在夏季登临塔顶,阵阵凉风扑面而来,可使游人将盛夏酷暑抛诸脑后。何况这秋季傍晚,塔上的秋风几乎是寒意袭人,身上单薄的衬衫早已架不住凉风的侵袭,只得“忍痛”将目光从古都远景中收回来,恋恋不舍地拾级而下离开了大雁塔。
走到大雁塔北广场已是傍晚时分。
本来想观赏一下这 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然而第二场16:00-16:15的喷泉表演早已过去,离第三场19:00-19:15也还有一段时间,只得草草观看了广场的“唐诗园林区”和广场内那2个百米长的群雕就直接走到南广场,然后从那里直达大唐不夜城。
大唐不夜城实际上就是一条巨大的步行街。
这条现代化的步行街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这时的街道华灯齐放,扑面而来的盛唐文化元素令人目不暇接,南北笔直贯通的宽大街道如同灯光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这灯海几乎将游人的视线湮没,哪怕辨不清方向,也只能兴奋地随那如织人流一路寻去了。
贞观文化广场是大唐不夜城的核心部分,由西安大剧院、西安音乐厅、曲江美术馆和曲江太平洋影城四座艺术建筑物组成。地面层的四个下沉式广场把地面和地下的活动场所有机联系起来;四个主体建筑以正对大雁塔的南北轴线为空间对称关系,主体空间高度接近的电影院与美术展馆布置在用地的北部,隔雁塔南路相望,大屋顶均设计为重檐歇山;而音乐厅和大剧院布置在用地的南部,两者也是隔雁塔南路相望,大屋顶均设计为重檐庑殿,充满了盛唐建筑的韵味。
大唐不夜城的中轴景观大道是一条2100米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是亚洲最大的景观大道 ,展现了以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玄奘等一代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为主题的大唐群英谱雕塑,以万国来朝、武后行从、唐历史文化浮雕柱、贞观纪念碑、九组雕塑群与现代化的水景、灯光、立体交通系统相结合,以大气磅礴的空间艺术格局多维再现了大唐的盛世风范,立体展现出唐帝国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的不凡地位。
“开元广场”是大唐不夜城中轴线的最南端。其中的旱喷泉和绿化面积均超过千余平米。广场上设立的1组“开元盛世”群雕和8根LED灯蟠龙柱尤其令人震撼,堪称不夜城的高潮部分。
“开元盛世”主题雕塑总高12.95米,最高一层基座上是寓意“九五之尊”的4.59米高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立于巨大的圆形龙壁前,气宇轩昂的气度尽显帝王风范。第二层是唐玄宗器重的6位重臣及20位番邦使节。第三层42个乐俑手持各种乐器似在倾情演奏。这组78位人物的雕塑群在阑珊的夜色下营造出大唐盛世举国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
人物群雕前耸立的8根朱红LED蟠龙柱高约20米。这8根柱头平均直径8.9米,柱身直径也达到2米。东西两侧的四柱寓意四方、四极、四周、四海,与八数相合,意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诠释了西安古都欢迎四方游客的广阔胸怀。此时此刻,夜幕下的8根朱红LED蟠龙柱散发出绚烂壮丽的光芒,使流光溢彩的不夜城更加美轮美奂。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开元盛世。
就这样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徜徉于“火树银花”般的宫殿之中,眼前五彩霓虹灯勾勒出的唐代宫殿金碧辉煌的轮廓,仿佛唐诗里“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的梦幻情景;而穿着唐朝服饰的演员们不时从身边走过,伴着耳边回响的唐朝宫廷音乐的旋律,看着大街上身着汉服的成群结队的红男绿女,他们青春洋溢的欢声笑语令我想起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
最喜欢的还是不夜城的各种盛唐风韵的歌舞表演。有盛唐密盒、长安故事舞台、旋转的胡旋、乐舞长安等等。但这些演出基本上都在每晚19:10到21:40时段展开,如果想一个不漏地观看那是绝无可能的。因为这些节目安排非常密集,演出的地点也很分散,时间就会有冲突。这些演出里面只有《旋转的胡旋》有一个末场在晚上22:30—22:35开始,估计只有夜猫子才能有幸等到那个时候。所以我只能捡最喜欢的节目安排时间。正巧当时走到大剧院的时候是晚上7点钟,这里有一场19:10—19:20的盛唐女神演出,就在音乐厅与大剧院中央武后从行雕塑南侧。这些演女神的小姑娘都很漂亮,身体都是微胖型的,很符合唐朝仕女的典型体态。
后来走到开元广场时候大约19:30,赶上了广场东侧的不倒翁小姐姐表演。这里的演出现场非常火爆,因为人实在太多,排队观看的队伍如长龙一般。演出的高潮就是小姐姐和观众互动,大家都很开心。
这样估算着晚上九点钟的北广场音乐喷泉,在不夜城唐食坊吃了几样价格奇高的小吃,“磨蹭”到八点多钟,终于又在慈恩路口含元殿舞台看到了20:20—20:30的《丝路长歌》。那位手拿琵琶的飞天真的是非常专业的舞蹈演员,身姿丰满而且“法相庄严”,令我想起来去年在莫高窟洞窟中看见的那些飞天女神。
这样看了演出“掐时间”走回北广场,刚好是晚上九点钟,赶上了21:00-21:10的第四场音乐喷泉。心里不禁非常得意,感觉自己挺会安排时间的。
只见夜幕四合,灯火阑珊处的广场水幕随着音乐高低起伏摇曳,如绚丽的夜的花朵,暗香浮动,宝光四射。斑斓的灯光秀照亮了古都夜空,红黄蓝各色景观灯将大雁塔周围的古今建筑渲染成迷幻、朦胧的海市蜃楼般的景物!迷离的夜色与恢弘、动人的音乐完美结合,十分震撼。“长安灯璀璨,古都夜未央”的盛名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