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1月6日电 (李贵刚 阚力)记者6日从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鹤壁辛村遗址考古发现的“插杆式骨笄”,最早在殷墟可见到相似器形。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辛村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32年,开启了中国西周考古的序幕,与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安阳殷墟直线距离仅50公里。
作为西周卫国文化的核心区,辛村遗址目前已出土国宝级文物“康侯簋”,发掘10座国君级大墓、15座车马坑、其他墓葬500多座,是集王陵区、铸铜作坊区、制骨作坊区等于一体的都邑级超大型聚落群,面积近10平方公里。
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傲介绍,自2020年以来,考古人员一直对国君墓临近地区进行勘探、发掘。2022年4月,考古人员对紧邻卫侯墓地的一座灰坑(编号为H19)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坑内收集到大量骨料、残破骨器等。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H19附近还发现有数座制骨废料坑,废料数量十分庞大。据此发掘者判断该区域应有西周早期的大型骨器作坊存在,H19仅仅是骨器作坊倾倒垃圾的地点之一。
李傲介绍说,H19共出土动物骨骼3000余块,重约10.5千克。H19出土的骨器成品主要以骨笄、笄帽和骨圆片为主,未见其它骨器。笄帽、骨笄和骨圆片可能是组合使用。该坑出土的骨料有牛、鹿、马等动物的骨骼,其中牛骨占绝大多数。制作骨器的骨料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四肢骨为主,还有肩胛骨、肋骨等。
根据微痕观察,结合以往研究,辛村遗址的制骨作坊使用的加工工具应为青铜锯、铜刀、砺石等。加工的方法包括锯切、削、锉、打磨、钻、抛光等。
据李傲介绍,其中,H19发现的“插杆式骨笄”,最早在殷墟可见到相似器形,相似骨笄在殷墟二期至四期考古发掘中皆有发现。但殷墟这种骨笄与H19的骨笄固定方式不同且不加装骨圆片。在陕西周原云塘制骨作坊和张家坡西周墓地也出土有十分相似的骨笄,这两处遗址和辛村遗址都是殷遗民的重要分布区。陕西周原云塘制骨作坊的研究表明,一些殷遗民族属在云塘以经营制骨作坊为生。由此推测,H19发现的“插杆式骨笄”可能是殷遗民在西周早期以殷墟骨笄为基础制造的新型骨笄。
专家认为,H19的考古发现,为认识西周早期制骨工艺与相关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这一制骨作坊与殷遗民密切相关,殷遗民可能参与了手工业生产,为西周早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完)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