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区长周金星:东直门交通枢纽项目今年实现竣工投用

东城区商业氛围浓郁,是全市5个商业零售额总量超千亿的城区之一。在今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区长周金星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东城区将深入落实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重点推进王府井商圈金街新燕莎、外文书店改造和东直门、崇文门商圈升级,新引进国内外首店100家,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拓展全季节消费市场,进一步打响东城特色消费品牌。

东城区将继续推动减量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今年将实现东直门交通枢纽、隆福文化街区二期两个标志性项目竣工投用,新增高品质产业空间60万平方米,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区长周金星。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谈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积极引导“科技回归都市”

新京报: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请问东城区在“五子联动”中有哪些发力点?

周金星:东城区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发挥优势禀赋,突出特色发展,努力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聚焦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引导“科技回归都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在中关村东城园发布首个专属园区政策“科创十七条”,配套4000万财政专项资金,出台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紫金计划”;提高产业集聚度,以“金融+总部+科创”为主体范式,打造高辨识度的八个产业组团;深化改革创新,今年将谋划成立科创产业投资平台,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量身打造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积蓄发展新动能。吸引瑞信证券、东方汇理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向金宝街等区域聚集,摩根士丹利获批全国首家外资新设另类投资子公司,去年全年实现144个“两区”项目成功落地。今年,东城区将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聚焦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各领域扩大开放和产业升级。

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去年东城区成功入选全市率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今年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不动摇,抓好“紫金服务”迭代升级,健全面向高精尖企业和人才的全天候、无盲区服务机制,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切实为市场主体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

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充分释放消费需求。今年,东城将深入落实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重点推进王府井商圈金街新燕莎、外文书店改造和东直门、崇文门商圈升级,新引进国内外首店100家,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拓展全季节消费市场,进一步打响东城特色消费品牌。引导“文化金三角”沿线文化消费资源协同联动,促进商旅文体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街区景区化、社交化、体验化,建设前门、南锣鼓巷等特色品质街区,构建城景一体全域文旅空间,推动消费热起来、市场暖起来、经济活起来。

同时,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减量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今年,东城区将实现东直门交通枢纽、隆福文化街区二期两个标志性项目竣工投用,新增高品质产业空间60万平方米,同步启动东直门区域环境设施提升和隆福寺-美术馆片区公共空间改造,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聚力做好疏整促“后半篇文章”,不断推进天安门周边、长安街沿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以更大力度推进住宿业整治提升,启动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环境提升项目,统筹利用简易楼、平房院等疏解腾退空间,优先保障中央政务功能、推动产业发展、增补公共服务功能。

谈“数字经济”发展

让数字技术更好惠及民生

新京报:“数字经济”已成为“十四五”新引擎,东城区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下一阶段准备开展哪些工作?

周金星:去年,东城全面启动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区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快速发展态势,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单位数量达302家,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5%。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驻区企业英特尔、高通、毕马威、安永、未末卓然等聚焦数字经济,全方位展示东城在服务贸易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吸引了广泛关注。

下一步,将强化数字经济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5G、城市智能感知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锁定符合核心区特点的产业细分领域,做大做强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壮大云计算和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促进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让数字技术更好惠及民生。

谈文化建设

强化区域文化消费新地标建设

新京报:作为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赋予了东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故宫、王府井、隆福寺区域正在构建的“文化金三角”取得了哪些成效?新的一年还有哪些计划?

周金星:自2021年4月市委针对东城工作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以来,东城区将构建“文化金三角”作为打造首都核心区文化经济发展新高地、国际文化消费新地标的重要抓手,立足区域积淀百年的资源禀赋,精心打造文化矩阵,提升区域发展能级,丰富首都文化的整体形象,推动文化“软实力”不断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首先,优化提升空间布局,形成联动发展“更新场”。围绕“文化金三角”区域,完成了皇城景山、故宫周边及王府井地区等重点区域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方案编制,稳步推进钟鼓楼周边、景山三眼井、故宫周边等片区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工作。围绕东黄城根南、北街等开展专项交通治理,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隆福文化街区一期被评为全市最佳城市更新实践项目,二期项目实现部分竣工,未来还会开展三期项目,致力于将隆福寺街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

其次,推动商旅文体深度融合,形成共享共融“引力场”。2020年12月,东城区成立首个“故宫以东”文商旅联盟,包括“文化金三角”区域的14家成员单位。去年,推出了“故宫以东•新春文化大礼包”,涵盖文商旅联盟成员单位的优质产品,比如,看人艺戏剧即可免费在嘉德艺术中心观展、停车;在王府中环户外冰场游玩,即可获得丽晶酒店“故宫以东”下午茶的折扣优惠等。还在多个平台上线“文化金三角”电子文化消费地图,提供更加多样的在地文化消费内容和更加鲜活的文化体验活动,“故宫以东•城市度假文化金三角”被评为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

注重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形成区域发展“品牌场”。连续两年开展“中轴线上”文化品牌活动,与故宫博物院联手,推出“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艺术公开课系列活动,吸引超千万人次参与。创新发布“故宫以东”共创计划,推动内容、产品、金融、科技、数字和街区共创,立体化打造“故宫以东”区域文旅品牌。积极培育隆福寺文博艺术、新兴演艺生态,大麦新空间、笑果工厂等文娱首店竞相落地。

同时促进本地消费升级,形成资源汇聚“流量场”。王府井去年引入首店、旗舰店33家,成功举办第八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东安市场转型“国内首家买手制百货”。隆福寺全年开展各类消费活动超过70场,不断丰富文化消费体验。“故宫以东过大年”“故宫以东•城市盲盒”等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推出百余款主题产品,涵盖精品住宿、艺术展览、品质下午茶、文化探访路、亲子研学、沉浸式体验等多元消费品类。

今年,将聚焦“文化金三角”区域,强化区域文化消费新地标建设,全面提升东城文化消费影响力。王府井地区将充分吸纳市场主体参与,聚焦金街新燕莎、外文书店等重点项目改造升级,推进公共空间景观品质整体提升,推动商业消费场景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隆福文化街区二期项目,确保顺利如期亮相。升级上线“文化金三角”电子消费地图2.0版本,进一步推进隆福寺与王府井联动,打造北京的“宽窄巷子”。推动“文化金三角”区域文化、科技、金融、消费融合发展,打造最美“文化+”街区。

谈老城更新

以“绣花功夫”做好传统平房区的保护更新

新京报:北京是一座建在古都上的城市,老城更新是永恒的课题。2022年东城区对于老城保护还有何举措,未来有何计划?

周金星:东城区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持续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在落实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任务方面,推动中轴线沿线从街区到景观视廊、由“面”到“体”的立体提升。完成北京自动化仪表二厂和天坛医院旧址一期拆除,实施万宁桥周边、前门大街、钟鼓楼周边环境整治,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冬奥前“点亮中轴线”全线亮灯,永定门北望中轴线景观视廊全线贯通,壮美中轴尽显古都风韵。

在推进平房区保护更新方面,持续开展平房区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工作。以机制创新促进老城保护,提出平房院落共有产权模式,实行登记“容缺”办理,在全过程审批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启动并完成了国子监街区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全年共完成申请式退租1200户。至此,东城区已完成9个申请式退租项目,2700余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积极推进退租后的恢复性修建工作,以“绣花功夫”做好传统平房区的保护更新。

在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历时20余年正式开放;开展2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评估;继续举办北京古建音乐季,持续打造“会馆有戏”品牌,颜料会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此外,还积极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完成了“同兴和木器店”和西花厅胡同15号弥勒院正殿修缮方案审批,形成全市首个历史建筑修缮审批案例。

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冲刺之年,东城区将全力确保按期完成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以保护老城风貌及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街区配套服务设施,延续老城肌理和文脉,留住胡同乡愁和记忆。实施文物“活历计划”,引入社会力量,有序推进宏恩观、火神庙、于谦祠等文物活化利用项目。

谈改善民生

更好满足群众宜居生活新期待

新京报:东城区有70%以上的面积在老城区,提升老城居民生活质量,一直是努力的方向,近两年,通过“共生院”“美丽院落”等,有效改善了老城的居住环境。2023年还会采取哪些新举措?除了硬件设施改善,在扩大公共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

周金星:今年将启动实施新一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精细化治理进一步优化老城居住环境。

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40个、完工20个。围绕中轴线、长安街等“一纵一横”重点区域,继续开展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工作,探索换租工作模式,为居民提供多种改善方式,打造一批精品宜居街巷。稳步推进简易楼腾退及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推进13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望坛棚改和宝华里危改项目回迁楼建设,更好满足群众宜居生活新期待。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启动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等环境提升工程,实施鼓楼东大街(二期)、东华门大街、五道营胡同等环境整治项目,实现17个“美丽院落”亮相。积极创建“基本无违建区”,拆除存量违建5万平方米,保持新增违建、违规“开墙打洞”等动态清零。启动南护城河水系景观提升和滨河路3处断点打通工程,打造便利可达的亲水休闲景观带。开展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新增600个错时共享停车位。建设柳荫公园等4处全龄友好公园,新建改造绿地8万平方米,营造老城绿意韵味。

在创新扩大公共服务方面,将聚焦“七有”“五性”,扎实补齐民生短板,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聚焦“一老一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新增签约照护床位1600张;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充义务教育学位2000个,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和布局。加强防疫应急能力储备,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鼓励支持区属公立医院特色、错位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资源库,提供更优质、覆盖面更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高水平举办第二届北京文化论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精彩东城绽放更多“高光时刻”。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