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忱:从丹东走出的“美术片大王”

王树忱(1931—1991),丹东人,中国著名动画导演、编剧、美术设计师、动画特效师,毕业于安东省立工科职业中学。

1950年,担任动画短片《谢谢小花猫》的动画师,开始了他在动画领域中的探索。1954年,与何玉门、安平联合执导动画短片《夸口的青蛙》,开始从事导演工作。

1958年独立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短片《过猴山》,该片是中国第一部全片使用先期录音制作的动画片。1973年,与严定宪联合执导动画短片《小号手》,该片获得国际大奖。

1979年,执导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电影《哪吒闹海》,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等奖项。

1982年,由其创作的漫画《取经归来图》获得中国漫画展佳作奖。1988年执导动画短片《独木桥》。1990年执导动画短片《猴子下棋》。

1991年11月,王树忱逝世。1992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动画短片《开店》上映。

2006年,关于他的绘画集《王树忱绘画选》出版 。

1

不了解王树忱的人或许会认为,像他这样蜚声中外的艺术家,一定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王树忱的爷爷、奶奶都目不识丁,父亲、母亲也没念过几本书。

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王树忱的父亲坚持一个信念:日子再苦,也得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因此即便家境艰难,王家八个子女多多少少都读了一些书。

小时候的王树忱非常聪明,他善于学习观察、归纳提炼,尤其喜欢书法绘画。没有纸笔,他便捡块石头,在河滩上、墙上、地上又写又画。他10岁时在门洞墙上画的一幅花鸟画,直到1962年还依稀可见。

1947年,王树忱毕业于安东省立工科学校,后来,他开始照着报纸上、画报上的美术作品,做一些宣传工作,不经意间在家乡九连城镇有了些小名气,干部和乡亲都知道,九连城出了个“小画家”。

1948年,我国著名教育家、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吴伯萧来安东买纸,同时也为学校招生。吴伯萧慧眼识珠,发现王树忱是一个天赋很高的有志青年,便问他最想干什么?王树忱答:“我想画画!”吴伯萧说:“那你就跟我走吧。”

就这样,王树忱经过考试,进入了东北大学文学院学习美术,后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他有些日语基础,还与美术片组留用的日籍电影工作者合作了多部美术片。

1950年3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王树忱来到了上海。1957年,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王树忱任动画片编导。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集合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片的制作是异常辛苦的,手绘动画,一帧绘一张,每张原画按顺序根据要动的部位稍加挪动,合成起来,由于视觉暂留效果形成动画。一秒钟的动画片,需要画十几幅画面,一天要画几百张、上千张。而一部水墨动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普通动画片的四至五倍左右。

对于繁重的工作,王树忱从未觉得疲劳枯燥,总是全身心投入,业务水平提高很快。

1953年,王树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电影厂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1956年,25岁的他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国际电影节。

1957年,王树忱到苏联进修一年,学到了许多动画制作新技术、新手法,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1958年回国后开始独立执导。

后来,王树忱先后出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和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

图片说明:

[]动画电影《天书奇谭》海报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部分主创(中央身着西装、打领带者为该片导演之一的王树忱)

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海报

《王树忱绘画选》封面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由田海燕编著、王树忱绘图的童书《金玉凤凰》

《哪吒闹海》剧照

王树忱肖像画(金柏松速写)

2

1979年,王树忱在访问欧洲期间发现,国外的美术片基本都是宽银幕、立体声制作,回到上海,他拍板决定,要将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拍成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动画片,先后获得了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及第3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国际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7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王树忱在美术电影事业上成绩卓著,一直保持着对艺术、对美的不懈追求,创作出多部富有生命力的动画作品。作品充满幽默感、紧贴时代脉搏,对各种艺术题材、形式不断开拓创新,是王树忱创作一以贯之的特色。他善于在创作中独辟蹊径,尤其注重作品的可视性与趣味性。

早在1958年,他就抱着极大的勇气,执导拍摄了《过猴山》,更是在一生中编剧、导演了二十多部影片。

《过猴山》《黄金梦》《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选美记》《独木桥》和《山水情》等影片都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过猴山》是他独立执导开始走向成熟的成名之作,此片首创了先期录音的创作方法,并取得了成功;《黄金梦》则以漫画讽刺的形式,为中国美术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

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1978年末,电影厂拟拍摄一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片,剧组已然成立,然而剧本却没有通过。

正当艺委会成员手足无措时,王树忱说:“我有一个本子,是1957年写的《哪吒闹海》,你们看看行不行?”大家看了,觉得题材好、有新意,一致同意投入拍摄。《哪吒闹海》是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他首次以“王往”的笔名执笔编剧,此片后来与《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六部影片同被列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影片。

1988年,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荣获大奖的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的剧本同样出自王树忱的手笔,也是他编导生涯达到的又一高峰。

代表作中的《选美记》《独木桥》则是他晚期独立编导的作品,在电影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借古讽今、以物喻人、针砭时弊,唤醒人们对良知的渴求。“能编、会导,也能画”是王树忱的特点,更是他作为动画大师的不同凡响之处。

3

王树忱在漫画艺术等其他领域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2006年出版的《王树忱绘画选》便在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他离世15周年后,其作品仍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反响和关注,实属难能可贵。

1979年,王树忱创作的漫画作品《和尚与秃子的对话》被《讽刺与幽默》评为优秀作品;1982年,漫画《取经归来图》则获得了全国漫画展最佳作品奖。

后来有一次,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华君武在与王树忱交谈时提到,最近,自己发现了一位名叫“王往”的上海漫画新星,画得很历害。一旁的同事听了哈哈大笑,告诉华君武,那便是王树忱的笔名。

王树忱参加工作后,先后在1951年、1955年、1962年和1974年四次回到家乡丹东,这里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一次,他从一本连环画中发现了丹东作家岳长贵、李述宽写的中篇小说《大橹的故事》,感觉故事题材很好,便立即通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张松林来丹东,同岳长贵、李述宽一起到大鹿岛体验生活,接着又请岳长贵、李述宽来上影厂改写剧本。王树忱还根据美术片特点,中肯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王树忱的电影生涯中获得了众多奖项,仅他编剧的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就先后获得过1989年广电部优秀美术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1989年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美术片奖、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1988年上海首届国际动画节大奖、1989年首届莫斯科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1990年加拿大第14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2年印度孟买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1992年保加利亚第6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等数十个奖项。

2006年,《山水情》还入选了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世界百部世纪动画作品”,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动画片。

1988年,由他导演的动画片《独木桥》还获得了1989年第3届“童牛奖”儿童少年电影优秀美术短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二等奖。《哪吒闹海》(与严定宪、阿达合导)获1980年第3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和1983年第2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此外,1980年,王树忱还担任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参加戛纳电影节,1985年担任日本广岛动画电影节评委,1987年任法国安纳西动画电影节评委。

在王树忱为代表的新中国动画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中国动画片艺术水准得到国际上的肯定和赞誉。

4

以王树忱为代表的“中国学派”,不仅仅是以中国动画的独特美感,更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阐释世界。

从这个角度出发,王树忱作为中国动画电影奠基人之一,可以说毫不夸张。

如果说比王树忱大16岁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特伟影响了中国动画的风格和形式,王树忱则是影响了中国动画的精神世界。

王树忱将他深邃的思想用美术片和漫画的形式来不断地进行剖析,常常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强烈共鸣。

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经他一画,赋予了新的意义。他的画风经常以现代装饰、构图、现代人的情趣,表现出古代诗人笔下的浪漫情怀。

王树忱好像天生就具有幽默基因,甚至把相声的幽默感带到生活之中。在工作室里,他幽默的话语经常让同事们笑得前仰后合。

他还把漫画艺术的笔调和意境渗透到他的动画创作中去,比如他拍过的几部代表作《黄金梦》《天书奇谭》《哪吒闹海》《选美记》等,都能看到他的漫画情趣在影片的内涵和外部造型中熠熠生辉,这是他多年苦心孤诣地思索艺术凝聚成的结晶。

1980年,在参加戛纳电影节后,王树忱感慨地说:“国外的片子大都是娱乐性的,我们的片子题材太窄了,这条路一定要拓宽。”

在王树忱的动画电影中,刻着深深的中华民族的烙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习惯,也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王树忱的艺术成就受到国际同行的推崇,更深受国内同行的敬佩,奠定和书写了美术片的“中国学派”。

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国际公认的美术片大师,王树忱深知,他的成绩离不开党的培养,为此,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淡泊明志,从不为个人名利向组织提出什么要求。直到1991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在王树忱的病榻前,为其办理了离休手续。

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刚刚走完60年的时光,便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王树忱虽然是中等个子,但体格宽厚、壮实,身边的同事也因他出生在东北而送了他一个外号“关东大汉”,其外貌形象与高级知识分子的世俗符号相去甚远。

他的一位挚友曾说过:“王树忱壮实的身体,你就是砍上几刀,他也绝不会败下阵来。”

对一个获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家来说,王树忱即便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想到更多的,依旧是自己的工作,是他心爱的动画和漫画创作,甚至在卧床期间还在废寝忘食地作画、写剧本。

王树忱的创作看似永不停息,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王守江 袁茂仲记者 | 王梦露

责任编辑│佳泽

丹东日报社/丹东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订报送好礼

2271111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