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李正白出生于安徽省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由于怀揣梦想,不甘平凡,一步一步走出大山,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也谱写了一段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传奇。
由于家境贫寒,姊妹众多,李正白高中没有读完就辍学打工了,他做过泥瓦匠、贩过蔬菜、开过出租车……整天为生计而奔波。1998年,对于李正白来说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偶然间在合肥裕丰花古玩市场,看见一位云南石商与一位合肥石友正在交易一块石头。他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发现一块小小的石头竟然卖了9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经很不普通了。他感觉很新奇,因为这种石头在他家乡的大河里就有,儿时经常跟小伙伴们在大河里面戏耍,遇到过不少类似的石头。这究竟是什么石头竟能这么值钱呢?李正白想要一探究竟,他跑遍合肥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最终在安徽省图书馆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玉石”。
安徽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安徽正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正白
从那以后,李正白就白天在河道里面找石头,晚上在图书馆里面查资料,学习有关玉石方面的知识。没有人教他就拿着书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比照学习。曾经有一次,李正白中午去河道里面捡石,找着找着就忘记了时间,发觉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沿河道走了5个多小时,已经走出了二三十公里,看着天色渐黑,大山里面虫鸣鸟叫,自己是又饿又怕,跌跌撞撞直到深夜12点多才赶到停车的地方。就这样他如痴如狂,成了远近闻名的“石疯子”。当时,他的亲朋好友都说他玩石头玩疯了,一时间讽刺、讥笑、说其不务正业等等,并且他很多多年的好朋友都不再跟他来往了。李正白咬牙坚持着自己的梦想,迎难而上,没有被压力打败。
为了坚持自己的“石头梦”,李正白把自己唯一生活来源的出租车卖了,用他的话说已经山穷水尽、破釜沉舟了,他背着石头去北京、广东、香港、缅甸、云南、新疆等地考察学习、宣传推广。“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时候李正白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玉石文化专家靳志忠教授。他辗转千里,一路打听,终于见到了靳志忠教授,靳志忠教授被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免费帮其鉴定,又慷慨解囊帮助其安排食宿以及临别时塞给他1000元的路费,每每谈及此处,李正白都满怀感激。在靳志忠教授的帮助下肯定了这些石头都是上等玉石原料,并且将其命名为“霍山玉”。李正白成为了“霍山玉”的首位发现者。
得到了靳志忠教授的认可后,李正白更加肯定了自己的选择,“玩石头”的劲头更大了,他不仅自己下河去找,还发动其他人一起找,同时他还花钱到处收购玉石。2007年,李正白已经花了20多万元收购了16000多块近20吨的玉石。许多认识他的人都说:“正白玩石头玩疯了!”
2008年在霍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李正白将自己收藏的玉石送交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宝玉石鉴定机构鉴定,鉴定发现其主要成分为玉髓,含量大于99%,隐晶质结构,摩氏硬度为7,属上等玉石品加工原料。2008年8月,著名玉石专家张敬国教授听说霍山发现了玉,亲自来到霍山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张敬国教授证实“霍山玉”与凌家滩出土的5300年前的玉器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断定凌家滩出土的大部分玉器玉料来源于霍山。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霍山玉”的相关情况,“霍山玉”成了收藏界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霍山玉”的队伍中,在长长的淠河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寻找“霍山玉”。
李正白也通过“玩石头”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且在县城内开了一家“霍山玉”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霍山玉”。李正白表示,“霍山玉”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未来要把“霍山玉”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几经波折,李正白终于在玉石行业站稳了脚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当地第一个建玉雕馆,第一个开玉石公司的人,发现了“霍山玉”,带动了大别山玉石产业发展。
在他的带动下,大别山区已经有几百家的玉石公司,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问题。2010年底,作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李正白成为霍山县政协委员,2017年成为霍山县政协常委,直至今日。李正白说,这是社会对他的认可,他要履职尽责当好委员,更好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李正白的大舅汪华森是一位老革命,从小李正白就爱听舅舅讲革命故事,用他的话说“我觉得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有着浓厚的红色情结”。
这基因,在某些时刻一触即发。霍山地处革命老区,在一个老乡家的柴火堆旁,李正白看到了当年鄂豫皖苏维埃政权使用过的木质门牌和匾额。一夜辗转,他决定:尽量把它们买下来。渐渐地,李正白居住的屋子里,到处都是红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文件箱、发报机、军号等物品。他在很多人眼中几乎就是一个“红色痴子”。
李正白一直有一个很疯狂的想法:在有生之年建个红色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大家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大别山老区的艰苦历程,铭记先烈的牺牲和奉献。随着个人事业的发展,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
2016年,一座占地80余亩的红色博物馆暨红色教育基地,在霍山县城北部的产业园开建。为了建好博物馆,李正白跑了许多地方,拜访知名画家为开国将军们创作重彩工笔画像。前后8年时间,他请13名画家创作了110余幅画像。他将这些作品精心装裱,准备配合文物共同展示。他还为建设中的博物馆打造了一个镇馆之作:请人花了一年多时间,手绘创作了巨卷《长征万里图》,涵盖了从“南湖会议”到“开国大典”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之后又请大师以徽雕形式将其展现在56块御窑金砖上。他计划将这件长13.9米、高2.36米、重约3吨的巨幅作品,镶嵌在展馆入口处,彰显博物馆主题。
为了完成这些想法与设计,他将经营玉石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而在这样“阔绰”的支出下,他的经济状况慢慢捉襟见肘。“手上只要有一点余钱,他就投到博物馆里面,家里几乎没有一点闲钱,只有一套2018年按揭买的90平方米住房。”妻子陈慧这样说。
李正白开始四处筹措资金,但仍免不了举步维艰。2017年底,博物馆封顶落成,但内部装修费用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支付农民工工资和偿还银行贷款,他将其折价转让。“那段时间心情一下跌入谷底,几乎不愿和人说话。”李正白说。
虽然,红色博物馆没有建成,但是李正白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用他的话说,未来,东山再起,还要继续完成未竟之业。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是梦想让他变得与众不同。一路逐梦前行,生命不息、梦想不止、奋斗不停。(司马岩)
(责任编辑 颜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