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就“人车分流”的岜团桥

岜团桥▲

与平流赐福桥相距仅五公里的岜团桥,是三江县独峒镇最出名的风雨桥,也是镇里唯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雨桥,广西仅有的两座国家级文保风雨桥之一。所有关于它的介绍,都离不开它在桂北“独一无二”的特质——“人畜分流”。

一般的风雨桥只有一条桥廊,无论行人、畜力、大车,都从这条桥廊通过。岜团桥则别出心裁,在桥廊一侧另设畜行道,形成双层木桥,两层木桥之间有1.5米的高度差。这种“人畜分道”的做法,很像如今小区的人车分流。这样的双层风雨桥,在贵州地区未曾出现,在广西仅有岜团桥一例,在湖南也有少量仍存,但都远不如岜团桥这般精美和保存完好。

驾车来到芭团村,导航显示距离岜团桥还有二三百米,指示我拐入路旁一条岔道。那是一个坡度相当陡峭的大下坡,因为看不到下面情况如何,担心是窄巷无法停车,我就直接在大路边停好车,再步行下午。这个大下坡两侧都是民居,保留着不少侗寨的木制建筑,沿坡形成层层叠叠的效果。一座鼓楼位于坡道上,挂着老年办的牌子。

芭团村层层叠叠的屋顶▲

鼓楼▲

坡道下的平地,有大量红砖墙或马赛克外墙的民宅,不复侗寨模样。道路向河边延伸,岜团桥随即出现在眼前。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岜团桥,于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落成。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14米,采用二台一墩的设计,上有三座桥楼,都是重檐歇山屋顶,大小相同。

岜团桥全景▲

走上桥头的高台,石阶伸向桥廊,与一般风雨桥不同的是,岜团桥有两条石阶。一条通向较矮的畜行道,一条通向较高的人行道。

岜团桥畜行道▲

畜行道相当狭窄,但仍然可以容纳牛马等大型牲畜通过,临河一侧还有木凳,同样可供人休息。人行桥廊天花高挑,两侧桥栏有木凳。三座桥楼下形成的亭结构,均有放置神龛和供奉的位置,就像浙南和闽北的廊桥一样,人们也会在此拜神祈福。

神龛▲

桥楼的这种寺庙功能,其实也是设置畜行道的一个原因,即不允许牲畜从“寺庙”前经过,以确保其神圣性。

当然,畜行道的更大作用还是保持主桥面的清洁,给人们提供更好的通过和休息空间。此外,没有畜蹄踩踏木板,也有利于桥廊的保养。

站在桥廊上,眼前流水潺潺,树林与稻田交错,芭团村的民宅偶露一角,颇有野趣。走到另一端桥头,可以沿稻田走到观景台处。与桥身相对的观景台是典型的侗寨风情建筑,也是芭团村为开发旅游而专门修建,但因为罕有游客,所以观景台虽有顶篷,地上仍铺满陈年落叶。

桥的另一头▲

不过这里确实是欣赏岜团桥的最佳角度。以木构伸臂梁式结构支撑桥体的它,横跨于桥面上,看似浑然天成。谁也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两位建桥师傅从两头分别建造,最终在中间连接的。在清末时期,两位工匠没有图纸,仅用几根竹竿作为测量工具,一人建一头,大小柱枋全用杉木凿榫穿枋,不用一钉一铆,最终全靠默契实现了桥体的天衣无缝,而且十分坚固,屡遭洪水而不倒。

观景台上看岜团桥▲

从稻田走回桥上时,一对农民老夫妇前后脚从桥上下来,一人挑着扁担,一人提着水桶。因为小路狭窄,我连忙侧身在一旁让路,他们却笑着让我先走。就这样你让我、我让你,互相谦让数次。走上桥头,回望他们在稻田中的身影,忽然真切感受到了他们与脚下风雨桥的亲近关系。

桥上看到的景致▲

图源 |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RECOMMEND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