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旅游”又要来了

身居大理,对于去年七八月份的“报复性旅游”我仍记忆犹新。据开客栈的朋友说,当时洱海边客栈卖到两三千元一间仍一房难求,他用两个月时间赚回了前两年亏出去的钱还略有盈余。对我来说只是觉得那两个月市区交通异常拥堵,235米的兴盛大桥,我有天开车硬是走了1个小时45分钟,即便是自动档,每分钟2.2米的通行速度也差不多抽筋了。

大理苍洱风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临近春节,听说“报复性旅游”又要来了,这次是“双加倍”的,当时疫情管控只是局部放开,而现在是经历了第一波疫情高峰的“阳康”们要放飞自我了。

我打算还是回乡下去避避风头。

说到旅游,我只佩服一个人,徐霞客。二十二岁出游,五十六岁去世,三十多年靠徙步“穷游”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写下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为长江溯源,为山川注解,开地理游记之先河。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为滇西留下了《丽江纪略》和《鸡足山志》两部著作

丽江古城徐木情谊塑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放到现在,他就是一个“超神”级别的“驴友”,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可又转念一想,如果放到现在,即便是选择“穷游”,要走遍他所走过的所有地方,别的不说,单是景区门票费用,会不会是一个天价数字,完全有可能。那时是身无分文可以畅游天下,现在是身无分文寸步难行。

我想说的不是景区门票高低的问题,而是旅游政策对国人身份认同的问题,更是事关民生和国人幸福指数的问题。

事实上,只要我们跨地旅游就总会被打上“外地人”的标签,大多数只能享受全票待遇,免费半票待遇只能是本地人。

山川盛景、人文遗迹,都属国有,同属国人,为何要区别对待?

狭隘的地域观念使然。

本文所说的景区指自然和人文景区,一些人为打造的商业景区不在之列。

小编曾在香格里拉生活近二十年,虽然凭着以前的现役军人现在的退役军人身份可以享受免票待遇,其中经历的尴尬事也不在少数。在德钦雨崩徒步免门票后被村民收了入山费,在香格里拉进入纳帕海湿地拍照被村民收了环保费,在彝族村观景被收过拍照费。一次同地方领导出差,因修路绕道景区旁的乡村道路还被收了过路费,政府和部队的车辆也不好使。地方领导大为光火,便下令整治这些乱象。

香格里拉纳帕海湿地风光(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其实,香格里拉大多数景区都是自然景观,政府规划,企业承包,划地观景,凭票欣赏,只要风景好,不愁你不来。村民也是有样学样,许你政府干就不许我百姓干,也在自家地选个观景好位置,圈地收费,愿者自付。虽然这些现象已得到了整治,但政府规划的自然景区,门票仍然是逃不掉的一道坎。

归根结底,这是当地政策和观念的问题。

从政策上说,我国关于旅游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至少是跟不上国人旅行出游的需求,未能形成全域无障碍旅游的机制,没有做到对旅游景区的分类管理。一些地方盲目扩大景区建设,斥巨资打造A+级景区,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将巨大的建设维护成本费用分摊到了门票上;有些景区唯利是图,层层收费,强制销售套票,为旅游设置了重重门槛。旅游行业制度监管不力,多数旅行社充当“掮客”,用低团款甚至零团款招徕游客,靠推销自费项目和商品回扣来赚钱;旅游从业者也是最直接的服务者导游,基本上都是不拿工资只靠回扣收入,有的甚至倒贴“人头费”来带团,那导游靠什么生存,一句话“羊毛出在羊身上”,更无疑增加了游客出游成本。

这样的政策环境显然不能带来旅游业的有序持续运行,更不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相反,带来的只有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客导纠纷、投诉频发等等乱象。

雨崩村风光(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游客更有权选择自己的合理出游方式,而不是频繁地交智商税。所以现在网上的旅游攻略、避坑指南等搜索量颇高,小红书、马蜂窝、携程旅行等APP平台用户大增。一些针对优质客户的深度徒步游和定制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他们的优点就是透明化,无二次消费,缺点是这种方式大多报价高、无资质、缺少保障,发生安全问题要游客自己买单,显然不是大多数人的最佳选择。

经常听身边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到哪里哪里去旅游。”说明安全文明、合理消费的旅游出行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政府理应重视国人的这一需求,创造条件去满足这种需求,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香格里拉红旗村风光(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从观念上说,有的地方政府把旅游资源当作本土产业去做,急于把资源价值转换为财政收入,单一依靠门票收入增加地方经济收入,“门票经济”的观念是对旅游业一厢情愿的片面理解。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保障,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的社会消费形式,它与交通客运业、住宿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同属第三产业,决不能单一地把它当做支柱产业去做。游客的消费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门票价格过高,会挤压餐饮、住宿等消费的开支,间接影响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就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集自然和人文风光为一体的杭州西湖为例,2002年开始宣布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从免收门票后,政府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道理很简单,来的人多了,停留的时间长了,周边的各种行业自然兴旺,政府的税收当然增加。

杭州西湖景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节前,国内很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都发布了一系列优惠旅游和免门票政策。我想这不应作为一种短期刺激行为,而应成为全国大多数景区长期的通行做法。短期刺激行为和“假日经济”一样,必然会造成大面积的人流涌入,出现交通拥堵、人流拥挤、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也会造成出行者旅游观感的降低,甚至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用网上的话说,就是“假日旅游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生不得不去的地方变成了一生只去一次的地方”。

西藏羊卓雍措(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如果能建立全国全域无障碍旅游的长效机制,说白了就是不限时段不分群体的免门票政策,再配套全国高速通行全年不固定限时或限旅程免费通行政策(这就是网上热议的将现行的固定法定假日免费通行,改成不固定的全年限时免费通行政策),让国人降低出游成本,有更多的选择来支配出游时间,让假日在岗值班的部分国人也能享受到这种政策红利。这样才能让全体国人都感受到祖国的大好风光都是全体中国人自己的,无差别、无障碍、无陷阱可以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人文风光,这就是关注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能强化国人的认同感,更大地激发国人的自豪感,成就国人的幸福感。

我想这比起“报复性旅游”,更是值得称道的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