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马山历史文化遗存初探

徐惠红/文

马山,全称马迹山,古名夫椒山。自古以来,马山一直孤悬于太湖之中,地处太湖的西北部,扼苏浙皖水上交通要道,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岛上峰岭连绵,津湾深迷,湖光山色,风光优美,加上远离尘世、民风淳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失意官宦的潜身隐居之地。也因为岛上居民长期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形成了独有的民俗风情,构成了马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笔者本着抢救保护、挖掘利用马山历史文化遗存,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服务的初衷,对马山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主要阐述下列几类历史文化遗存。

一、夏禹时代治水遗迹较多且珍贵。

大禹治水的遗迹大约有四五处,主要分布在古竹村与群丰村交界的山坡两侧。山坡的地名叫水平。这个地名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马迹山志》(卷五)记载:“水平王庙在分水岭,一名分水祠,又名分水院,为一七八九四图香火,王为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诲人浚道,后祠之。”又载:“水平王墓,府志(载在)分水岭庙后,大墩即王墓地。”另据考证,水平王即后稷庶子胥,在此治水时曾带领百姓在山坡的北面即方正纺织厂厂址处,开挖河道,名为“咸河”。据传,在挖河时,在土里挖到“剑一、盏一”,剑柄两侧镌有“陆斩犀象,水断蛟龙。”并且在挖河时,突然冒出血一般红的水,人们以为挖断了龙脉,冒出来的是龙血,就立即停止开挖。在河上建桥一座,名为“咸河桥”,以连龙脉。以前,笔者在实地考察时还发现,水平山坡的南北两侧,即古竹和群丰都各有四个等距离的大水塘,且都在一条轴线上。笔者估计,这可能是当时准备挖河道的标记。这些都是 4000 多年前的遗迹,十分珍贵。

二、吴越文化遗迹十分丰富。

《史记》载:“……两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夫椒山是马迹山的古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夫椒山地处太湖之中,与越国相邻,是两国必争之地。因此,马山至今留有十分丰富的吴越文化遗迹。

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一次水战,著名的“夫椒之战”就是在马山四平湾前的湖面上进行的。为了激励将士与越国水军作战,吴王夫差在四平湾的土墩上亲自击鼓助阵,由于用力过猛,夫差将鼓击破后还在猛击土墩,奇怪的是土墩竟会发出咚咚鼓声,吴军士气大振,一举击溃越军。至今四平湾还有“战鼓墩”遗迹。

吴王阖闾在内闾村还建造了避暑行宫至今还存有“吴宫井”地名。西钮村后的山湾内还有“点将台”,马山各山顶上有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火墩及藏兵洞等等。

由于年代久远,发生在那时的事情都已成为今天马山的村名、地名。内闾湾是因为吴王阖闾在该山湾内建造避暑宫而名。新城村是因为吴王阖闾在此建造新城而名。聚马湾、马棚峰是吴国的养马、厩马之处。试剑石、伍子盟顶是伍子胥集兵誓师伐越之处。胥山、伍相庙是人们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或建造的。伴奴湾是范蠢、西施隐居的小山湾。“马灯舞”是人们根据吴国士兵演练兵阵而创作的民间舞蹈。这些都是春秋时期遗留至今的吴越文化遗迹。

三、隐士文化个性鲜明。

马山自古是一处古木参天、山青水碧、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因此,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失意官宦来此,潜身隐居,并留下了较多的遗迹。

笔者从《马迹山志》上看到隐士遗迹多达31处。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范蠢、西施隐居在耿湾的伴奴湾。汉代光武帝刘秀隐居的盘龙湾。晋代的葛玄、葛洪在云居道院修身炼丹。唐代茶圣陆羽在桑苎墩煮茶品茗。宋代户、吏两部尚书孙觌在耿湾栈山之麓筑“孙觌山庄”归隐。翰林学士、“名医进士”许叔微在小墅湾建“梅梁小隐”隐居,与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共诉爱国情怀。明代钱西青在龙头渚建“西青草堂”栖居耕读,同代名流文徵明、邵宝常来草堂与钱西青饮酒品茗,吟诗赋词。在耿湾,唐伯虎与耿敬斋品诗论画耕樵渔读。清代,一代文豪史学家赵翼在桃花坞吟哦咏唱,寄情山水。在祥符寺,一代明君康熙赠宝寺院,诗僧纪荫智戏乾隆,等等。还有众多在朝为官的乡贤,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吏部员外郎王学就,右副都御史偏沅巡抚陈睿漠,福建、江西布政史吴旸,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许鼎臣、河南参政丁致祥、湖广布政史李睿等等,他们有的弃官还乡,有的告老还乡,在故土留下很多遗迹。这些隐士文化遗迹是马山十分鲜明的独特个性。

四、佛道教文化遗迹众多。

从《马迹山志》的记载知道,旧时马山的庵观寺院多达 38 处。其中佛教寺庙 8 座,名人纪念祠庙 16 座,道教庙观 10 座。较为著名的有祥符禅寺,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盛于宋祥符年间,代有兴废。西村的云居道院是三国时道士葛玄与侄孙葛洪,元代铁崖道人炼丹和修真之处。目前尚存丹井、抱朴子坛盟、洗心池等遗迹。檀溪村的栖云庵建于宋保庆元年,是祥符寺的分支,毁于元代,明洪武年间重修,清康熙初扩建,构有大殿、留云阁等建筑。后经太平军、日军等多次烧杀,毁坏严重,仅存僧房数间,古银杏一株。还有建于史前的“水平王庙”、建于春秋时期的“伍相庙”、建于宋代的“刘龙图祠”“妙湛庵”,建于明代的“真武行宫”(有两处,一处在胜子岭,一处在桃坞岭)。更有遍布各村落的祠庙。这些都反映出马山佛道文化底蕴的深厚。

五、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马山的民俗文化遗存既内容丰富,又形式多样,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舞蹈、诗词、歌赋、文章、民风民俗、民间饮食各具特色。前些年笔者通过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流传于马山民间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出版了《马迹山民间故事选》,书中发表了近 60 多篇民间故事。笔者还编辑了《马迹山民歌选》,书中汇编了 150 多首民间歌谣。马山的民间舞蹈也较为丰富,其中“马灯舞”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还有“河蚌舞”“渔舟剑桨舞”“大刀舞”等,都是具有鲜明马山地方特色的舞蹈。历代歌咏马山的诗词、歌赋、文章更是难以计数。1981 年汇编的《马迹山诗词选》收集近 150 首诗词,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章没有收集汇编。马山的民风民俗较之于其它地方也有其独特的形式与内涵,如正月半的“点点燃”、七月半的“做中元”,以及婚嫁喜庆等活动都有其鲜明个性。马山地方小吃、菜肴也较有特色。松花饼、茄饼、乌饭、炒蟹糊、海参肉等别有风味。

六、自然胜迹星罗棋布。

马山的古树名木、名泉古井、怪石奇观可谓是尾罗棋布。马山现有树龄在 800 年以上古树四棵,其中西钮村、祥符寺两棵古银杏的树龄已近千年。檀溪村、牛塘村的两棵古银杏亦都在 800 年以上。名木中有檀溪村的五谷树,树龄在 500 年左右,这种树具有预报粮食丰歉的功能。檀溪村的古紫薇树的树龄有 500多年。名泉古井有 34 处之多。最负盛名的是檀溪村的隐君泉,最古老的是内闾村的“吴宫井”,最有价值的是“葛仙井”,最高的是“剑井”,最大的是”龙眼泉”,最小的是“一勺泉”,最有神秘色彩的是“白莲池”等等。马山的奇岩怪石众多,有秦履峰上的“试剑石”,龙头渚旁的蛤蟆石、马迹石、熨斗崖,檀溪湖滩边的驼公石,盘龙湾的“西施桥”等等。

还有“马迹山前万树梅,望里村村似雪开”的桃坞和“碧山流水曲,夹岸尽桃花”的桃花坞,东汉光武帝刘秀藏身的盘龙湾,范鑫、西施隐居的伴奴湾,京剧《打渔杀家》中丁士燮的“丁府”,以及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名,如古竹、檀溪、桃坞、雁门、柴泉、嶂青等等。

上述六种文化遗存只是笔者在对马山历史文化遗存作初步调查后得到的结果,可能仅是马山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挖掘。

图片来源: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渡假区旅游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