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寿宁廊桥,古沧桑述风流
走进寿宁,就如同走进世界廊桥的天然博物馆,让你在跨越时空的感叹中发现无限惊奇。
——小爱
寿宁,福建省东北部的一个山区县。地处闽浙边界的寿宁,素有“两省门户”之称。坐拥数条出省交通要道的山城寿宁,在文学家笔下留下了不少传奇,其中廊桥大多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高山处,必有流水,湍急的水流,穿过茂密的深林,转过崎岖的山道,冲击而下,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廊桥,让这方山水独具风格,底蕴深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走进寿宁,就如同走进世界廊桥的天然博物馆,让你在跨越时空的感叹中发现无限惊奇。
廊桥下的小溪通常不深,但却很开阔。从深山里流出的水,在这里汇成一条清洁的小溪,又流向山外。溪里布满各种各样的石头,大的坚如磐石、小的细碎如沙、鹅卵石溜光滑亮、菱形怪状的石头更可以延伸想象力。白天,那溪里的石头被翻得凌乱,夜晚,它们竟变成会唱歌的石头,溪水流过每块石头,似乎都会发出清亮的声音。
建廊桥大多就地取材,以河卵石或块石垒砌,桥梁、桥柱、桥面及桥上的廊、亭、楼、阁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颗铁钉,纵横交错的杉木斜穿直套,上下吻合,结构精密,坚固耐久。在形式上,一般皆集桥、廊、亭或塔、楼、阁的建筑特点于一身,并饰以彩画。桥上往往设有两排固定的长凳,供行人停歇。
这时,桥上的扇形或葫芦状的窗口,便是绝妙的取景框,桥梁上的书画作品自也成了谈资,而桥柱上的楹联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中有画,联中有诗。楹联写景咏怀记事,或用典精当,寓意深远;或言微旨远,语浅情深;或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如“四面翠屏山色秀,一条碧玉水光寒”,“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天”,“春水碧于天,廊桥听雨眠”,因此我认为在形形色色的桥中,廊桥的构思是最有诗意的。
在众多廊桥中,小编可以数的出来的也就升平桥、飞云桥、仙宫桥、溪头桥几座。在这就说说升平桥和飞云桥。升平桥位于寿宁城关(鳌阳镇)日升门(县城东门)右侧,横跨蟾溪之上,俗称“横溪桥”,为鳌阳蟾溪溪流的第二座木拱桥。明剩顷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等始建。
升平桥两头都没有大路,更是紧夹在高楼之间,西北侧和东南侧此时都处在阴影中,只有桥头小巷洒着阳光。它的屋顶中间有一个精巧的歇山顶。内部则也是藻井、斗拱和彩绘,桥里开着好几家店,从清晨的情景看来,它似乎更是居民上下班的要道。升平桥里男女老少匆匆往来,桥内摆着卖早饭的桌凳,食物还热气腾腾的。
飞云桥位于后墩村,曾名“步云桥”,当地人也称“后墩桥”。鳌阳镇城区的蟾溪不到两公里的溪流上,至1949年还有六座木拱桥,现存四座,飞云桥为第一座。
明天顺七年(1463)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后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民国27年(1938)修葺。1995年修缮。桥身呈东南至西北走向,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桥屋13间,56柱,上覆双坡顶,中间升出牌楼式造型,歇山顶。桥屋中央设有二神龛,主祀临水夫人,配祀黄三公。寿宁县村民多信仰临水夫人,并认为桥内神龛临水夫人是寿宁祀奶娘的“总庙”,所以又称“奶娘桥”。
如今许多廊桥已少有人走动了,但廊道依然洁净无尘,因为这里没有纷扰的尘烟,有的是山问明月清风玉露一夕相逢的美妙的造访;也没有喧嚣的浮尘,有的只是清泉潺潺山风微微轻拂的禅意浸染和熏陶。如果有时间你可以驻足片刻,就会见到两三个挑着篾箩的汉子、挎着竹篮的妇女走过,你可以感觉出廊桥从几个世纪前的农业社会逸出的那一种气质风韵,它也是山里人质朴、热情、坚韧生命力的注解,这些平凡人生平凡的人影,更点染出廊桥的古典意韵。
留在廊桥柱上的斑斑点点刻写着岁月的沧桑,它们是那么祥和冷静,仿佛诉说在这清风洗刷的百年廊桥上可能遁去的文化残迹,依稀铭刻这豪气干云桥匠智慧的印记。这些都只是掠影似地匆匆一瞥,挂一漏万地触及廊桥的皮毛,还远不能理解廊桥文化的真谛。我忽然想,人类历史星移斗转,总有一些美好需要存留后人,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古老的星辰和新月相伴着,更让我们热爱生命,同时它也在告诫现代人在发展路途中不要迷失自己。这或许就是廊桥的魅力之一吧,让人怀旧,让人和岁月变得深远起来……
爱原创·爱尊重·爱分享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ningdewei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