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0年前有钱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您绝对想不到

想当年,北京坊间流传这么一句话,形容一个人富裕、有身份,叫: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几件儿穿戴,就像是个风向标,谁穿戴了这样一身行头,谁就是个尊贵体面的主儿。

到了解放以后,虽然物质匮乏,可老百姓依然有自己的“流行”,谁有了其中的一样儿,就能收获无数羡慕的目光,是和朋友们吹嘘的谈资。今儿咱们就一块看看,那些年的“潮流”都有哪些。

1

将校呢

五六十年代,部队军需品的配备是有严格等级制度的。而将校呢,则是高级军官才会配发的大衣。除了军官本人或者家属,一般人是轻易穿不上的。所以那会儿,一身儿将校呢就是身份(装逼)的象征。穿上这么一身儿,走路自带回头率,拉风程度100分!

那时候,将校呢是大院儿子弟的顶配装置,胡同串子是穿不着的。所以老炮儿们都会想方设法弄一套显示自己的江湖地位。一般的渠道就是抢或者是茬架战利品。也有找关系弄一套的,平民子弟想穿是不太容易。

2

毛主席像章

出生在60、70年代的人大多有过这个经历,上学时谁要是集了很多毛主席纪念章,那可是班上最风光的学生。小的时候都是老妈给戴上,然后还得看看正不正,因为毛主席在老百姓的心里实在是太重太重,像章戴不正,就是对领袖的不尊重。

不仅看收集像章的数量,还要看质量和稀有度,如果是限量版市面上很少见的那种,就更牛逼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只渐变的主席像章,不同角度观看能出现不同的字,当时可稀罕了。上学出门之前,郑重的佩戴在胸前,去学校的一路上都昂首挺胸的,感受了一路的注目礼,特别自豪。

那会儿部队所属的军工厂也生产毛主席像章,像章上喷的漆是那种帽徽用的红漆,我们叫“帽徽漆”或“国防漆”,这种像章往胸前一戴,也挺牛逼的!到了如今,毛主席纪念章已经不仅仅是对当时红色年代最有力的见证,更成为一类热门的收藏品。可惜的是,小时候那些像章都不知道遗失何处了,想想就遗憾。

3

话匣子(收音机)

那时侯老北京人管收音机不叫收音机,而叫“话匣子”。在那个年代,话匣子是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了。当年话匣子是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听得到。那时候,南京产熊猫牌和上海产的红灯牌收音机可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高档电器产品,一般的家庭很少有。谁家要是有个话匣子播放节目,准有人围着听。

“万人空巷”是句成语,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曾出现过这种情景。一到中午快要播放的时侯,熙熙攘攘的大街立刻变得人烟稀少,干活的也不干活了,开车的也不开车了,一簇簇的人聚在一起听《岳飞传》。对于刚刚经过十年文艺囹圄的老百姓来说,太缺乏除了样板戏以外的其它精神需求了。

4

钢笔

上世纪80年以前,钢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大马路上如果有人穿个制服,口袋上别个钢笔,那是很时尚的,不是干部也是个文化人,很容易赢得人们得尊重。所以,钢笔成了那时候男人的潮物。一开始仅仅是佩戴一只,后来还人用戴两支、三支来显示自己的牛逼!

那时候比较流行的是国产名牌英雄和,后来国外的派克牌”也逐渐的称为了主流。那时候上衣口袋里别一只“英雄100”金笔,

那简直忒牛了!那时的“英雄100”金笔卖32.00元钱,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36.50元钱;现在工资有几千元钱了,虽然英雄金笔只翻了四、五倍,但基本上无人问津。

5

自行车

在共享单车火红以前,大家有很长一段时间将其搁置在回忆中。现在自行车对大家而言,仅仅是交通工具,可是回溯到五六十年代,骑辆自行车,很不容易!那时候,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

当时人们生活富足、喜购年货的象征,就是“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买车很不容易。那个年代,能坐上北京燕牌自行车出嫁,是多少姑娘们的愿望,绝不亚于如今做在宝马车上。

当时的自行车特别高,男款的还有大扛,所以北京孩子小时有一种是把右腿从车大梁底下伸过去够右脚登子,如此则身子只能斜着,这种骑法名为“掏裆”。

6

西餐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有两家西餐厅最为出名,分明是位于北京展览馆的1954·莫斯科餐厅,和最早坐落于西长安街上的大地西餐厅。最初,因为地段儿好、味道正宗、面向寻常百姓,大地比老莫更受老百姓欢迎,后来在文革时期,涉嫌“洋货”的都在痛打之列。唯有老莫的“根儿正苗红”而得以保全。老莫一枝独秀,再加上规模大、装修豪华,在那时候就成了“中国最神圣的而红色西餐厅”。

《北京日报》这样记录“老莫”:大餐厅墙上挂着巨幅克里姆林宫油画,油画前有绿色的喷泉。餐厅四壁是嫩绿色大理石,明亮的大玻璃长窗上,垂着白色乔其纱和银灰色天鹅绒的窗帘。餐厅顶上是松枝、松果和雪花组成的石膏花饰。厅中间四根柱子上,包着铜片攒成的生气勃勃的鸟兽。当时“老莫”所用的全部餐具,除瓷器由景德镇烧制外,全部由苏联供给,玻璃杯、水晶杯就有一万多件。

《血色浪漫》中的老莫餐厅

刚开业时的“老莫”不直接对外,后来“老莫”逐渐对外开放,但价格和档次摆在那儿,老百姓去一回“老莫”依然了不得,“恨不得半年都说道说道!”于皇城根下长大的北京孩子特别是大院子弟们来说,“老莫”留下了更多呼朋唤友、海侃神聊的青葱记忆。有说法是当年有什么大事难事麻烦别人,北京孩子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事成之后,请你到‘老莫’吃一顿。”

7

北京饭店

位于都弄长安街的这座北京饭店,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五星百年老店。溥仪大婚专门点了它家的餐点,孙中山、张学良等历史风云人物曾在这里下榻,新中国国旗和国徽在这里讨论,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第一宴”在这里举行,1978年恢复高考的决策也是在这里商定…

能被这么多名人青睐,它的硬件和软件绝对是当时最顶级的!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富丽堂皇的大堂,大理石地板上铺着红毯,嵌着美丽花纹的西式立柱和拱梁很有气势,头顶上还垂着一盏盏巨大的水晶吊灯,一闪一闪灿若群星….

对于北京孩子来说,肯定都记得那句挤兑人的话:“你嫌这儿不好啊?那你住北京饭店去啊!”北京饭店是帝都的奢华之巅,那可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直到今天,北京饭店在不少老北京心里依然是高高在上、无法取代的圣地。

8

点心匣子

在现代人看来,点心匣子真是再平常不过了,走亲访友都少不了它。不过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点心匣子是十分金贵的,一般都是给重要的人送礼用的。平时甭说点心匣子,能吃上块儿点心,都能跟哥们儿姐们儿吹半天!

点心匣子形状类似装鞋的盒子,盒子是马粪纸做的,外边花花绿绿的印着什么“丹凤朝阳”、“福禄寿”等图案。里边用防油纸铺衬,装完点心后,心匣子上面附上一张大红的盖纸。点心匣子用纸绳子困扎好由您怎么提喽也不会散了,大红盖纸的点心匣子或点心包让人看着就喜兴。

过去吃点心,数正明斋和永兴斋最出名。去这俩铺子装个点心匣子送礼,是极有面子的!北京人好面子,那年月又不是很富裕,很多点心匣子是转着圈的送,不是有相声说最后又给自己个儿送回来了吗。

9

电视机

58年我国就生产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是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里,电视的普及非常缓慢。普通老百姓接触到电视,还是70年代末的事情。那个时候,称二斤面都要捏着粮票,谁家买了电视机,绝对是爆炸性新闻。不用特意显摆,亲朋好友一定会“不请自来”看新鲜。

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都得围坐在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前,一直看到“再见”。为了彩色效果,搁一个三色镜,假彩色。这个场面,相信现在五十来岁的人们是见过的。从此,一直到90年代,电视机渐渐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日子富足了起来。当年一票难求的稀罕物件儿,也逐渐变得稀松平常起来。但是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难忘的岁月,以及当时那“有面儿”带来的喜悦。每一个过去,都是我们现在的回忆,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

招聘启事

注意啦!老北京城开始招收全职小编了!

如果您想加入我们,请把简历发到下面的邮箱,期待您的到来!

招聘条件

1、全职坐班!(兼职勿扰)

2、北京土著,了解北京文化,熟悉北京文化。

3、原创写作能力强,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创新思维。

4、有新媒体运营经验,摄影经验,采编及美食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

非诚勿扰!邮件标题请加上“应聘编辑”几个字

投递邮箱:laobeijingcheng@126.com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