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因北部的韶石山而得名韶州,又因明清时期为全国重要的税关而改名韶关。
韶关历史悠久,建制最早可追溯至1800年前,是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人才荟萃,名胜古迹甚多。
韶关是红色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多名领导在此开展发动革命斗争活动,是万里长征开启第一站。
韶关地处南岭南麓,自然风光绮丽,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是桂湘赣的三省通衢,自古以来就是北方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
因地处南岭莽莽山岭中,韶关是一个地势高、山地多、平原少的山区市,为广东省地势最高的地级市。地貌自北向南倾斜,以三列弧形山系,以及交错其中的河谷盆地组成地貌基本格局。其境内奇峰异石百来座,其中更有广东省最高峰,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
韶关市土地面积1.84万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地级市,目前下辖3个市辖区: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4个县: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1个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乐昌市、南雄市。
应该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在那把人遗址附近又发掘出“石峡文化”新石器时代遗迹,说明继马坝人后,韶关一直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不断地开发韶关乃至岭南这片蛮荒之地,不过受生产力影响,此时的开发程度和力度都很是低下。
直到中原天灾人祸不断,汉人纷纷南逃,避祸岭南,首先是在粤北落户生息,而且南迁一直没有间断,北方汉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从此粤北地区开发进程得以加速,地区经济得以腾飞,也让韶关成为当时粤北乃至岭南地区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汉族三次大规模南迁路线
韶关的行政建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在现韶关市区东南莲花岭下设曲江县,属桂阳郡。
公元265年三国时期,在现韶关市区设置始兴郡,曲江县为始兴郡的治所所在地。此后的1700多年间,韶关的行政建制基本都是围绕着曲江县置郡设州,更名易名的。
隋朝时期,因北部的韶石山而得名韶州府,自此,韶关的“韶”字上线了。
自古以来,韶关因其特殊地理成为南北交通常道,是北方进入岭南重要关口,从广州逆北江武江北上,可抵荆州;沿浈江北上南雄,通过大庾岭北接赣江和长江,再转大运河,可抵京师。因水陆交通之要道,韶关得以发展成为南北货物流通的转运站和集散地,让韶关商业发展繁荣昌盛,至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鼎盛。
韶州府城图(清·同治)(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商贸的繁荣让税赋收入日益增加,明清时期韶关已是全国著名的税关。据统计,设在韶关的太平关最盛时一年征税额竟比当时的粤海关55个关口的总额还要高!是当时地方乃至国库一大财源,韶州也因此而改名为“韶关”。
历史文化名城
现今的韶关市区和南雄市都是广东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韶关名人辈出,古迹甚多,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韶关本籍名人中,最出名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初唐丞相张九龄。因其祖父任官于韶州,遂落籍于曲江县,世称“张曲江”。张九龄一生三度入朝,先后在京任职20余年,以一代贤相之名千古流传,首创“清澹”诗派,对开元之治和唐诗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张九龄
张九龄对家乡一大贡献就是开凿大庾岭新路。因政见不同,开元四年九龄以官吏任期满为由,辞官归乡。因常进出岭南,对大庾岭的险阻深有感触,遂向朝廷状请在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以改善南北交通。正因梅关古道的修筑拓宽,让“高深为之失险”,也让韶关自此成为北下南上最为便捷的通道,地方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梅关古道
除了张九龄,韶籍名人还有北宋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侯安都、明代抗日英雄陈璘、国民党抗日第一将薛岳等。
悠久的历史也为韶关留下不少古建筑。如有“东粤第一宝刹”之称的南华寺,始建于公元502年南北朝时期,时称“宝林寺”,因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弘法近40年,也称六祖道场,如今已成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南华寺
韶关另一个全国重点寺院,位于乳源的云门寺也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寺院,由云门文偃禅师于五代十国后唐时期领众修建,他所开创的云门宗是六祖禅的五大派之一。
云门寺
曾是广东省临时省会,即因此获利也为此受损
1938年10月,因日军进犯,广州沦陷,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被迫迁至韶关,韶关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成为了广东省战时的临时省会,成为广东的抗日大后方,大量的政府机关、学界、商界人员涌入,人口骤增至24万人,给韶关带来久违的热闹,也为韶关带来了广府文化。这也是为什么韶关市区多是说粤语,而市区周边县市却是客家话为主的历史原因。
日本侵华罪证
自鸦片战争被迫开埠后,海运兴起,内地货物来粤减少,加之铁路和公路陆续通车,让韶关经济活动日渐萎缩,原本炙手可热的韶关太平关日渐式微。而成为临时省会,让韶关宛如重获新生,事实也确实如此。
韶关成为临时省会后,广东省政府决定设立韶关市,并实施战时三年建设计划。到1943年秋末,韶关市区商户店铺就发展到6000余间,金融机构近200多个,新建码头10座,曾经荒冢累累的东西河两岸和五里亭、十里亭、皇岗等地修建了大量的临时住宅,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如今韶关两江东西河两岸和五里亭、十里亭、皇岗等地已是高楼林立
虽然,韶关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得到较大发展,但也因特殊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抗日时期,因系临时省会,韶关屡遭日本侵略者袭击,并多次对市区发起空袭,市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1945年1月,日军再次进犯,国民党守备军守城失败致城区彻底沦陷,日军在市区疯狂烧杀掠夺,损失极为惨重。
日军空袭韶关
关帝楼惨案纪念雕塑–寄望关公显灵化灾,众多市民躲到关帝楼里避空袭,结果炸弹正好命中,当场炸死107人
同年9月,抗战胜利后,广东省政府回迁广州,大量原省城民众离韶归乡,导致韶关市区人口大减,大量楼房空置,一片狼藉。此后国共内战更致百业萧条,直到韶关解放,可以说当年的韶关市区满目疮痍。
韶关是红色革命老区
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有多名领导在韶关组织发动革命活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粉碎国民党发动的“清剿”行动,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东的战役,为顺利解放粤北乃至广东全境,作出重大贡献。
韶关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和陈毅率领余下部队来到韶关,在粤赣湘边境开展革命活动。同年年底,朱德和陈毅带领部队镇压24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次年1月,带领部队直捣国民党许可祥部队老巢,获得胜利。
南昌起义
1932年年初,邓小平率领红七军转战乳源、乐昌等地,组织了著名的梅花战役,打退了国民党邓辉部队的猛烈进攻。
毛泽东也曾多次来韶,组织发动革命活动。其中1932年7月,毛泽东与朱德一同指挥了南雄水口战役,沉痛打击了国民党陈济棠为首的粤军,是工农红军在粤作战史上历时最长、歼敌最多、影响最大的战役。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韶关便是红军开启长征的第一站,先后途经南雄、仁化、乐昌等地,顺利突破敌人的多道封锁线。红军途经韶关,不仅留下了英勇的战斗历史,也留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红军长征在粤北示意图(来源: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红军长征过境后,陈毅领导的留守红军在南雄油山坚持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敌人,为抗日战争保住了一批革命力量。陈毅更是为此写有《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著名诗篇。
1938年,因日军进犯,广州沦陷,国民党广东省府迁至韶关,成为抗战大后方。为方便工作,中共广东省委也迁往韶关,因多次遭受国民党破坏,先后辗转在市区、南雄、始兴、五里亭等地秘密办公,开展系列的抗日救亡活动,同时也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深入敌后,不断打击日军,是全国三大抗日敌后战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因不满国民大国政府推行的苛政,隐蔽在韶关山林的武装力量纷纷拾起枪支,恢复武装斗争,重新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成立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先遣支队(后改为北江第一支队)和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后改为北江第二支队),并英勇地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斗争,逐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配合南下大军实施解放广东战役,为解放粤北乃至广东全景作出积极的贡献。
北江第二支队与解放军在南雄梅关会师(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建国后迎来大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韶关遭受严重破坏,市区一片狼藉,百业萧条,可以说,国民党政府留下的韶关,满目疮痍。
抗日战争期间倍日军空袭后的韶关市区
建国后,韶关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走上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轨道。
1958年,韶关被确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相继投入兴建机械、化工、机电、建材等重工业工厂,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到“文化大革命”前,市区的重工业比重达到80%,韶关成功转型为重工业城市。与重工业发展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得以大力发展,在此期间新建多条对外公路干线,让江西、湖南、广西联通广东更为便利快捷。
凡口国家矿山公园以凡口铅锌矿为依托建成的广东首个国家级矿山公园,凡口铅锌矿是1958年新建和扩建矿山之一
1966年后,广东省参照全国“三线”战略,把韶关作为广东省“小三线”进行建设,韶关又得到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根据战略方针,沿海地区众多工厂企业北迁粤北,大量的工厂迁入,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小三线”建设为韶关带来了发展机遇,荟萃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让韶关真正成为一座重工业城市,成为广东省颇具影响力的城市,经济总量曾位居全省第五位,可以说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小三线”建设时期代表
但是,仓促上马的“小三线”战略,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工业布局又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到韶工厂企业不能正常生产,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这些弊端也在日后制约韶关经济的发展潜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区位优势的转变和国家政策的变化,韶关的经济发展步伐逐渐放缓,直至今日,不仅落后于全省,甚至落后于全国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因区位优势减弱、国家政策倾斜不再,韶关经济发展速度渐缓,明显落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与全国水平。
韶城新貌
1979年,韶关是地区生产总值10.91亿元,全国排名第五位;人均GDP467元,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410元,也高于全国水平423元。
2021年,韶关市地区生产总值1554亿元,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6位;人均GDP5.44万元,全省排名第12位,此时全省平均为9.83万元,全国为8.1万元。
当然,这种问题在广东并不是只有粤北韶关存在,广东的粤东粤西地区同样存在。
对于广东省内出现如此大差距的问题,国家和省政府已经注意到并采取行动,缩小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差距,避免差距进一步拉大。
根据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可知,广东省改变过去按地理方位和行政区位划分将广东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传统思维,而是根据各区域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将全省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3个功能区。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韶关属于北部生态发展区
韶关所在的北部生态发展区,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大力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和巩固北部生态屏障。
根据“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有关规划的发展目标,2035年,全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全省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因此,未来的韶关人民可以期待一下2035年的到来。
这里是最不像广东的广东城市
对于很多来广东务工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广东、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但是提到韶关,他们会感到陌生,甚至有很多人认为韶关不在广东省,而是湖南省或者江西省的一个城市。存在这样尴尬的问题也是有其原因所在的。
一是韶关地理区位所致。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南岭山脉莽莽山林间,与珠三角有一定距离;同时也是广东与湘赣桂三省交界处,与湘赣桂三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交流比其他广东城市更为密切。
粤湘赣交接的南岭自然风光
二是韶关人口构成较为特别。建国后,因华南重工业城市的定位和广东”小三线“建设,吸引着大批外省移民前往谋生,这些外省移民不限于湖南、江西等临近省份,还包括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大量外地人进入,造就如今韶关多元文化的精彩,在这座城市的公交车里,你可以在同一车厢听到粤语、客家话、普通话、湖南话、江西话在这里畅通无阻,非常的魔幻。
韶关所处区位,与湖南、江西交往十分便利
三是有别于广东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与广东其他地方口味清淡的菜系不同,韶关人喜欢酸辣口的多,在吃辣的功夫上虽然比不过隔壁的湖南和江西省,但在广东省内,它要是排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尤其是代管的南雄市,堪称广东省最能吃辣的地方,当地名菜“酸笋鸭”更是酸和辣的巅峰之作。
南雄酸笋鸭
韶关的美在山水历史之间
虽然韶关经济发展稍显落魄,但是韶关旅游资源在广东省绝对是顶级的存在。得益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文化历史,韶关的旅游资源可以说非常全面多样。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
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是一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在中国分布广泛,其中韶关的丹霞山属于壮年期的丹霞地貌,为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种类最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区。
丹霞山自开发以来,就是韶关旅游最耀眼的一张名片,甚至有人先认识丹霞山方才知有韶关。如今的丹霞山名头非常响亮: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名录等。
丹霞山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是广东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核心地带,与湖南省郴州市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接,构成华南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宝库,目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内山峦层叠、群峰高耸,有广东省海拔第一和第二峰,分别为海拔1902米的石坑崆和海拔1888米的石韭岭。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东粤第一刹——南华寺
因六祖慧能在此弘法而闻名于世,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寺
广东第一巷——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是古代中原经梅关古道进入岭南路上目前仍保存完好的唯一一条古巷古道,是北方汉人南迁的重要中转站之一,通过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达到180多个,为中国三大寻根地,被称为广府文化发祥地。
珠玑古巷
岭南第一围——满堂围客家围屋
该客家围屋是“方围”的杰出代表,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砖瓦结构围楼。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满堂围客家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