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人一路风雨披荆斩棘,一路进击穿越黑暗,无数烈士之血浇灌成革命之花,他们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走向民族复兴,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千秋伟业呼唤每个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使命,书写下新时代的新荣光。
翻开孝义的百年历史画卷,正是这样一段英雄辈出、星光熠熠的激情岁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有过可歌可泣的壮举,尤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燃起的熊熊烈火为最。一代代孝河儿女跟着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忘我奋斗,他们中有铮铮铁骨的好男儿,还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英雄,虽处于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但他们用行动共同点亮了我们的精神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孝河儿女奋勇前行。
曹诚
曹诚(1916—2003),原名曹三省。河南省内乡县人。1935年参加革命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6月,受省牺盟总会派遣,曹诚任孝义牺盟分会特派员,同时兼任孝义工委书记。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全力支持下,曹诚同志在孝义县组建了一支游击队,3名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的加入,这支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沿着正确的建军轨道发展壮大,成为党在孝义县的一支新型的人民抗日武装。这支地方武装,始称八路军晋西游击队,后来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了维护我党同阎锡山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名为牺盟晋西游击支队,次年归属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建制,改成游击三团,曹诚任团长。
1945年以后,曹诚先后任冀东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冀察热辽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代教育长。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军队的教育和训练等领导工作,为加强和规范部队教育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0月3日,曹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傅立民
傅立民(1907—1940),原名付功绩,别号无朋、孤侣,中共党员。生于河南省济源县西逯寨村的一个中农家庭,青少年时在沁阳、开封求学,后入南京晓庄师范就读,因参加进步活动而被通缉。1931年后回济源、沁阳等地任教,又在《焦作日报》《豫北日报》当编辑,因继续从事进步活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改名立民。
“七·七”事变后,傅立民受中国共产党委派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任洪(洞)赵(城)特派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军侵占孝义县城后,他出任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各区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根据地,在八路军民运工作队帮助下,一年组建区政权5个,并在敌占区的一区建立“两面政权”。之后又组建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贯彻减租减息法令,实行合理负担政策,扶助广大农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部队筹集粮款、军鞋等物资,并组织自卫队、担架队,使境内抗日活动生机勃勃,群众交口称赞,上级给予褒奖。
1939年12月,阎锡山假称对日发动“冬季攻势”,调集两个军又四个师(旅)兵力,围攻驻隰县、孝义县地区的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二纵队。傅立民带领县级机关和游击队,以“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为口号,转战山区,与敌周旋。
傅立民健谈,尤长写作,善漫画,作风朴实,讲求实效。为推动各项工作,先后创办战斗报、战斗剧社和民族革命初级大学,报道抗日救亡和战事消息;利用戏剧宣传抗日救亡,为革命培养干部,使不少青壮年纷纷投身抗日。在繁忙中还为报纸撰文作画,为剧社写剧本,到学校讲课,将全部心血奉献给抗日救亡事业,以致于积劳成疾,又并发伤寒,于1940年5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甘一飞
甘一飞(1910—1998),别名甘全礼,陕西省华县人,1919年至1936年的十八年间是甘一飞的学生时代,这一时期受新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引导他走上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国的道路。甘一飞于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共产党,1936年10月,奉组织调遣到天津做地下党工作。
1938年8、9月,区党委派甘一飞到孝义县三、五区巡视支部工作,帮助区委对党员进行教育活动。继而在区党委训练班学习了几个月。1939年初,甘一飞任刚组建的汾孝中心县委书记。在区党委的直接关怀和大力帮助下,加之孝义的群众工作较好,甘一飞任职期间,有力地组织和领导了孝义的建党建政,组建县区武装,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当地出现了人民群众参军的热潮。“晋西事变”后,当地群众参军更为踊跃。当时孝义仅十三万人口,前后参军的就有一万多人。同时,由于广泛地发动、组织和依靠群众,甘一飞建立了孝义县西山(二、三、四、五、六区)和灵石、隰县一带为中心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建国后,甘一飞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西安冶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山西省教委副主任等职。1983年离休后,仍积极从事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的征集研究工作,1998年3月病逝,享年89岁。
马佩勋
马佩勋(1907—1984),别名马英,出生于孝义碾头村贫农家庭,幼时仅在农闲读过几冬私塾。1924年,17岁的马佩勋到太原炮厂当学徒,在七年的工人生涯中,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觉悟到“只有实现共产主义,劳苦大众才有生活出路”的真理,和工友一起与资本家、工头做斗争,并为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提供武器。
1931年5月,红军晋西游击队在孝义县西部山区成立。马佩勋返乡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支队伍。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部队西渡黄河,为开辟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1936年,随红军东渡黄河,担任中央地方工作委员会组织干事,协助张浩、李富春等发动群众,扩军筹款。
“七·七”事变后,马佩勋奉中共中央组织部派遣任中共晋西特委书记,率晋西籍红军干部数名,由陕北返回吕梁山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孝义、汾阳、灵石、隰县、汾西等地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和山西新军,组织抗日政府和“牺牲救国同盟会”,改造旧政权,组建农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武装斗争,为创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投降后,马佩勋任中共第七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吕梁军区副司令员,率领洪赵支队打回汾、孝、平、介地区,将广大人民群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1947年7月之后历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九军分区政治委员、党委委员,在自卫战争、反奸反霸、三查整党、土改、民主建政等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建树颇佳。
新中国建立后,马佩勋主要负责工会和司法工作,为党的工运事业和贯彻司法工作的方针政策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84年12月11日逝世,终年77岁。
梁占祥
梁占祥(1918—2002),天津市塘沽区人,中共党员。梁占祥出生于工人家庭,入党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1936年任中共太原市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兵工厂党支部书记。
1937年11月,邓小平、傅钟亲自选派他任孝义地方工作团团长,兼中共孝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梁占祥将各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他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建立党组织,足迹踏遍了孝义的每一寸土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了各区区委和少数农村党支部,成立了动委会,收缴散兵游勇的武器,稳定了社会秩序,3个月内孝义就有2000多名青年参加八路军。
1938年5月,梁占祥调任汾阳孝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后历任中央晋绥分局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太原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公安局秘书主任、副处长;北京市委调查部部长等职。1985年退居二线,任北京市委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离职休养,2002年11月病逝,享年84岁。
孝义是革命老区,是一方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过的红色热土。早在大革命时期,孝义在汾阳、太原和北平求学或做工的学生和青年,把革命的进步思想传回了孝义县。他们之中冯家升(石像村人)、卫思聪(响义村现划归为交口县)、杜书林(兑镇人)、申其诰(宋家庄人)、曹维麟(下栅村人)、霍文新(仁坊村人)、李正旺(西河底村人)等人先后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创建中国共产党孝义仁坊支部,由此揭开了孝义人民民主革命的序幕,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无愧这片英雄的热土,一批又一批信仰弥坚者撑起这座城市的脊梁。(文/张丽妍 图/赵泉 武斌 刘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