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古姚州这个地名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一提起古姚州,就会使人想到“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姚安。说姚安是历史文献名邦,是因为从1939年滇缅公路通车前一直上溯到东汉时期的二千多年间,这里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国际交通线——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要道。当年,四川方向去缅甸、印度做生意的商贾,必须从川滇交界的拉鲊渡口过金沙江进入云南,经大姚、姚安,往大理腾越方向才能到达。商人们为了图吉利,便给此道取名,叫“灵关道”。道路的通畅自然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因此,这条道上曾发生过许多大事件,出现过许多名人轶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德丰寺就是其中之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丰寺,位于栋川镇的正南街德丰路。德丰寺始建于明初,后曾遭兵焚,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在嘉靖三十八年时又得到姚安知府杨日赞的重修,现为博物馆馆址。馆内保存有青铜器、瓷器、古字画等文物千余件,馆藏文物种类齐全,数量多,质量高,为彝州之冠,被称之为“滇中文化的聚宝盆。”特别是馆内的历史文物展览及高奣映睡像等文物,曾使多少游客、佳宾慕名而来,留恋往返,该寺是一个含文物简史参观及娱乐观赏的旅游景点。
德丰寺是一座三重堂的古建筑群,是目前明朝“斗拱”建筑艺术留存较好的艺术典范,由门厅、前厅、过厅、正殿、两厢、两耳及地藏寺组成。整座建筑取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布局,结构严谨、格局均衡,与北京的故宫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走进院内,东面是光绪五年,州人徐联魁倡捐重建的地藏寺。西面是《德化铭碑》亭,德化铭碑原来是在官屯的兴宝寺,1957年才迁移到这里的。该碑高1.28米,宽0.8米,上厚0.23米,下厚0.26米,集三刻于一石,半圆形的碑额上雕有佛像,碑座是莲花图案。正面是《兴宝寺德化铭》,另一侧是《嵇肃灵峰明帝记》。碑文记述了兴宝寺建寺的经过,大理国高氏家族的功德及嵇肃山祭祀的盛况,文章骈散兼行,文词优美。书法峻整瘦劲,内含北齐风采,被行家们评论为“非宋以后诸家所能及也”,是一块难得的宋元时期的碑刻,现已列为云南“八大名碑”之一。对研究云南地方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走进过厅正门,可见六扇雕花格子门。右边说的是“果老鱼鼓简板桥,仙姑携来长生草,洞宾身背清风剑,钟离老祖把扇摇”。左边的是“采荷来把蟠桃献,拐李先生道德高,国舅手抚云杖板,湘子云中奏玉箫”。
走进大殿门前,是一对大理石雕刻的石狮,每只高约0.94米,头尾长0.70米,宽0.43米,一雌一雄,一个开口,一个闭口,雕工细腻,形象生动。狮毛旋螺,肋骨清晰,分别雕刻在两块石板上。传说原在丽江木土司衙门口,姚安土司高奣映幼年时到丽江拜见外祖父,临返姚安,木土司问高奣映要什么东西,高奣映爬在石狮子上骑着不下来,也不吭气。木土司即将二狮赠送给高奣映,并派人押运至姚,置放于高土司衙门口,其后代高孚鹤捐赠文庙,一九五五年移至县文化馆,现置德丰寺大殿门口。
来到正殿。可看到正殿的主体建筑沿袭了宋代宫廷式“斗拱”建筑的结构特点,以抬梁式梁柱,单檐歇山顶叠木而成,全无钉楔的痕迹,相传为神匠所造,整座大殿宏伟壮观,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是目前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一九八九年,省、州、县三级投资提升1.4米,使大殿更显古朴、雄伟壮观。16扇木雕门上雕刻的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千姿百态、生动逼真、呼之欲出。那些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形象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细腻,充分体现了精美的雕刻技艺与实用效果的和谐统一,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正上方这块匾额的“真如境界”4个大字,是明朝云南总兵木璘所题。
殿内这尊金身释迦牟尼铜像是明代铸造的。您看,塑像仪态稳重,神情大方,铸工之精细,在省内少见。两边是迦叶、阿难、达摩、紧那罗及百丈禅师。再看这高约1米的宋代十尊彩绘菩萨。民间把它们称作“十姐妹”或“十献菩萨”,由灯、香、花、水果、茶、食、宝、珠、衣组成,表现的是古代宗教活动中侍从阶层的形象,木雕菩萨头带云卷饰花冠,正中雕小佛一尊,冠上的束带垂至肩下,高发髻,面部干瘦、圆阔,作含笑表情,耳上并饰花耳环。体态丰满,神情自如,全身比例匀称,宽衣博袖,披巾左侧绕腹下,巾角搭于左肩上,裙上缘垂伸及地。尖云头鞋露于裙外,踏在卷云座上,披巾垂袖,衣纹雕刻流畅,身或正立、或倚曲、或拈莲花一朵,为国之瑰宝。
走进西厢房就可看到有名的“姚安睡佛”铜像。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面向右侧,两眼齐闭,两手搭于肩际,两足相交,身穿古代儒家衣履,头发髻冉,纹路清析,腰间系带,正怡然自得地倚靠在一个硕大的酒葫芦上酣睡,一看便知道是个酒仙。传说铜像能消病免痛,如果您身体的哪个部位不适,只要诚心诚意地用手摸一摸铜像上相同的部位,不多时就能病痛全无。您看,铜像上的一些部位已经被无数双虔诚的手摸得光亮了。其实,这“睡佛”是清初文人高奣映(字雪君)的晚年自铸铜像。它铸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六年,与高奣映的真人一般大小。铜像长179厘米,重200公斤,全是用红铜浇铸的。只要您细心的一看,铜像呈一个姚安的“安”字造型,加上酒葫芦整体上看,又是“平”字造型,意喻“平安姚安”。
高奣映是世袭姚安知府高泰翟 的儿子,为高氏52世,生于清朝顺治四年。当时,云南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已经在中原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但南明小王朝的桂王朱由榔还在云南称永历帝。高奣映的父亲高泰翟 由于护卫永历帝巡滇有功,被提拔为光禄少卿,后又升任太仆正卿,相当于现在的礼宾司司长。顺治十六年,清兵大举入滇,不久,吴三桂在昆明勒死了永历帝,南明小王朝彻底覆灭。高泰翟 便以养病为借口,到大姚的昙华山觉云寺当了出家和尚。清康熙二年,吴三桂请高泰翟 出任姚安府土同知,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可是高泰翟 已无心从政,便将姚安土官的大印交给了当时年仅16岁的高奣映,他便顶替父亲承袭了土官世职。
高奣映自幼聪颖,生性敏悟,能过目成诵,14岁时就初露才华,考取了秀才。土同知又是个挂名的闲官,他便借机博览群书,为后来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康熙二十年,吴三桂兵变反清失败,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庸,使他厌倦了仕途,便效仿老父亲的做法,让儿子高映厚顶替了官位,自己隐居于结璘山学馆。此后,他抛弃尘俗杂务,专心致志于学术著作活动,还建盖了书院,接纳求学之子。他善研史学,长于写诗作文,一生共著书八十余种,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享年六十岁。
晚年的他,自铸铜像,以酒葫芦为枕,陶然自乐。各位从葫芦上和铜像膝部右襟上的两段自作铭文就知道他当时的心情了。酒葫芦上是: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心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的黑甜,睡到天荒地老。
膝部右襟上是: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乎,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则千千日,不靡监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 真实地反映了他豁达的一生。有关高奣映的生平、著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陶学良先生著的《彝族文学杂俎》。
走进东厢是李贽纪念馆。李贽农历1527年10月25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祖藉福建省南安县榕桥村,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是列入《中华英杰录》中的84位英杰人物之一。明万历五年以南京刑部员外郎身份调任姚安知府。在任期内,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时刻警示自己。他体察民情,治政有方,政绩显著,创办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光明宫,在姚期间著有诗文《光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他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秉性廉洁,不谋私利。三年后自劾免归,离姚时,“囊中仅图书数卷,士民攀卧道间,哭声震天,车不得发”。姚安人称之为“千古特立之人物”。辞官后,寓居麻城,专事著书,针砭时弊,其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晚年被奸臣诬告下狱,含冤卒于牢内。
2001年10月26日,是李贽诞辰474周年,云南省召开李贽全国研究学术讨论会,姚安作为李贽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边远方隅,欲宣传其学术思想及政绩,因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求其在姚遗迹甚少,只能靠收集到的资料陈列于后,供广大游客参观,以慰有志研究李贽思想的学者参考。
来源:姚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