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文体旅游这十年: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中新网青海新闻10月10日电(通宣 张添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通文化、体育、旅游工作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优秀优质产品为主线,突出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围绕“高原旅游名省”建设,统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强化扶贫脱贫攻坚引领,推动文旅改革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图为大通生态旅游。大通县委宣传部供图

  兴文化,展形象,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通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争取专项资金实施青海明长城大通县段维修加固工程。投资531.5万元实施会宁寺、城关文庙、苏家堡故城等维修保护工程。投资80万元建成集展览、传习、演绎、体验、培训五大功能为一体的“非遗”传播中心,集中展示大通县皮影、农民画、剪纸、刺绣特色文化品牌。

  据悉,当地投资4104.68万元,在全县214个行政村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4个少数民族土族村村级文化室、289个农家书屋,完成289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覆盖。建立11个图书馆分馆、20个村级服务点、37家流动图书室。建成5个文化馆分馆、1个村级服务点。每年举办“三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演出、非遗展览、送书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进农村文化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强体育,育新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大通紧紧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相继成立,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成效明显,学校体育得到普及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得到了继承发扬,职工体育不断发展普及,农村体育活动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社区体育发展逐年走入正规,形成全民健身新格局。近几年,全县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体育表演等活动90多场次,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人数每年达44万多人次,全民健身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

  体育社会化、群众化的各类体育机构不断健全,全县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遍布城乡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全县逐步形成。全县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1所,省级3所,县级4所,少年武术学校2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所,单项俱乐部5所,各单项体育协会、体育文化有限公司17家,有40处各类体育健身等晨练站(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21人、一级49人、二级186人、三级1377人,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培训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等级运动员多名,并在省、市、全国及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抓旅游,促经济,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大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强化落实,树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旅融合,吸引民间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打造“一城山水、大境通达”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大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2019年的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均超过20%,2021年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到300.57万人次和9.56亿元。发展建设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14家,扶持乡村旅游接待点265家,评定星级乡村旅游点36家,培育旅行社(含门市部)21家,建成旅游星级宾馆4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家。

  大通争取国家投资5000万元开展长城科普教育馆和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可可西里青稞酒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边麻沟村入选国家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东至沟村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