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乡村+生态 大通旅游“火爆”朋友圈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多钧 殷之皓 刘程锦

3月初至3月中旬,记者一行多次前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采访,与干部群众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通利用独特的高原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山+水、气候+环境、冬季冰雪游+夏季乡村游的模式,让旅游业有了特色,有了“抓手”。

边麻沟花海冬季花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慧慧 摄

“冬季客人少,村里的农家院大多休业了。但我还是坚持营业。”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农家院经营者朱冬生一边收拾餐桌、碗碟,一边笑呵呵地说。

边麻沟木栈道。通宣 摄

边麻沟村是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村子,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全村旅游年收入达到了1500多万元。

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利用村里的撂荒地,加上村级扶贫资金和村民入股,建成了边麻沟村薰衣草庄园,当年接待游客3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20万元。为有效解决旅游景区同质化问题,2018年,李培东开始招商引资,引进专业团队,成立青海万花谷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推动景区花海产业结构转型。成立大众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村民自主管理,经营苗木种植销售、花卉种植培育,公司负责景区管理、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农副产品加工。

冰雪世界。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摄

专业团队经营边麻沟村花海后,一改往年冬季休业的常态,引进冬季冰雪旅游,弥补景区冬季游空闲。以前的单一观光旅游变成了夏看花、冬滑雪、夜赏灯的全季全时全域的乡村旅游。朱冬生坚持冬季营业的背后,就有大通全季全时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力支撑。

畅游冰雪世界。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摄

东峡镇康乐村村民伊小军也是冰雪旅游的受益者。2011年村里建起了康乐山庄滑雪场,闲着无事,抱着好玩的心态,伊小军应聘到滑雪场当滑雪教练,之后每年冬天都会到滑雪场务工。

今年,滑雪场运营了100天,伊小军挣了6万元,比以往一整个夏天在外打工挣得多。

俯瞰花海。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魏雅琪 摄

康乐山庄滑雪场让寂静的村庄变得热闹非凡,村民都动了起来。滑雪场负责人马锦云说,近70名员工都是康乐及附近村庄的村民,滑雪场外,村民摆摊做些小生意,烤肠炸串、套圈打气枪、出售土豆粉条,忙忙碌碌。

大通县森林覆盖率43.3%,属全省最高,提供了西宁市70%的饮用水,拥有四级旅游资源6处、三级旅游资源21处、二级旅游资源30余处,这些既是大通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更是稀缺的旅游资源。

忙碌的乡村农家院。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贾泓 摄

距离边麻沟村1.5公里的东至沟村,坐落在山沟内,村子的右侧山是2687亩(178.53公顷)天然林,村子的左侧山是万亩沙棘林,每年夏季,到村子里烧烤的游客络绎不绝。

徒步旅游。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魏雅琪 摄

看中东至沟村生态优势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迎仁决定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70万元,全面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打通了前阴山与边麻沟村花海的木栈道。整合了朔北乡其他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500万元,沿着山沟河边建起了21个木屋,乡上成立了金露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专业管理团队,经营东至沟村休闲徒步旅游项目。

雨中东至沟。通讯员 姚占山 摄

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东至沟村村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彻底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2021年,村民收入达到了15000元左右,村子也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

冰雪+乡村+生态,让大通旅游“火爆”朋友圈。仅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借助冬奥春风,大通接待游客74.3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72亿元。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举报/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