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一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关注:曾经豪横不可一世的知网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了!
公告一出,无数网民在网络上集体欢呼:“真是恶有恶报!”
12月26日,知网被判罚8760万元的消息再次引来八方点赞。
为什么曾经被视为中国学术之光的知网,如今竟变成了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人人憎恨呢?
今天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背后的真相,看一看它的幕后资本究竟做了哪些恶事吧!
轰动全国的知识产权诉讼
2019年伊始,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的老教授赵德馨发现自己的许多著作都被知网所收录在他们的平台内,有论文、期刊等共计160余篇。
这些曾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都是付过版权费的。知网在收录这些文章的时候,既没有通知他本人,也从未给过他任何版权费。
一天,他的学生想要参考他的一本书,但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他他也没能找到。
恰巧这时,他的学生发现这本书也在知网的收录中,只是想要获取电子版的话,就需要二百多元的下载费用。
赵教授无意间听到学生抱怨下载这本电子版的书太贵了,就想凭借自己著作者的身份,向知网要一份电子版稿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合理的诉求,却被知网的工作人员拒绝了。
这也让赵教授怒从心中起: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文章在知网多次被收费下载。他作为知识产权所有者不仅没有收到应得的稿费,就连一份电子版的文献都不给。
为了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赵教授多次跟知网平台进行交涉,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难道要任由这种风气继续下去吗?
让自己的大半辈子的学术心血都为这样一个平台做嫁衣?
已经87岁的赵教授心有不甘,他决定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1年5月至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过审理,陆陆续续对赵教授所递交的这些诉讼申请做出了终审判决。
法院认为他的诉求是合法合理的,并且知网确实存在侵权行为,于是判决知网赔偿他著作费、版权费等共计70余万元。
这则判决一出,不仅各大官媒纷纷跟进报道,许多网友也都开始激烈地讨论了起来,开始抒发自己被“查重”所困的苦恼。
不过知网官方的一个举动,这这件事彻底推向了高潮。
他们在平台上下架了赵德馨教授所有的著作,试图通过这种“学术封杀”警醒后来者。
这时赵教授意识到:“下架了之后,我的学术传播率会下降。”
因为许多高校都与知网有长期合作,很多学校、单位在评职称、定薪资的时候,也都要求员工在知网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对影响因子等都有硬性要求。
也正是因为它恐怖的影响力,知网的存在就如同学术界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重重的压在无数学者身上。
赵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顶尖高校的退休教授,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自然毋庸置疑。
即使知网将他的文章全部下架,但是仍旧会有其他平台愿意收录,他的学术地位也无法动摇。
不过对于正在上升期的许多学者们而言,如果文章不能被知网收录,也就意味着他的学术生涯几乎走到了尽头。
所以在赵教授胜诉后,他的学生们也都担心得罪知网以后,他们的文章会被下架。
一些合作者们也畏惧于知网的影响力,完全不干预他的诉讼案。
在赵教授这起诉讼案之前,大家也都清楚只要自己的文章一经发表,就会被知网收录其中,甚至许多还未来得及出版的文章都能在它们平台上找到。
然而这么多年来,平台上收录的文献,每年帮助知网盈利颇丰,然而又有多少学者能收到来自知网的收录请求和支付的稿件报酬呢?想必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作为各大领域的学者、专家,他们难道不知道维护自己权益吗?然而又有多少像赵教授这样将知网告上法院的人呢?
细想原因,其实他们怕的并不是起诉失败,也不是忧心于打官司需要的诉讼费。
他们畏惧的不是知网本身,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在得罪知网后,自己的科研成果会像赵教授那样全平台下架,学术前程就此戛然而止。
知网就如同那些学术评价机构一样,变相掌控着认可学术资源的权利和加持力,想要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就不得不低头。
饱受折磨的各个群体
赵教授的遭遇在随着各大媒体的跟踪报道下,在网络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特别是饱受知网“查重”困扰的大学生群体,也纷纷开始声援赵德馨教授。
要知道,每位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提交一份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大多数学校的论文也都要求在知网、维普等各大学术数据库中进行下载。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赵教授想要下载自己曾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都需要支付二百多元的费用,学生在下载文献时同样也需要付钱。
并且让许多学生为难的是,知网并没有办法预览文献,很多时候花大价钱下载的文献或许在撰写论文时根本用不到。
因此,为了减轻学生们的负担,许多高校都纷纷和知网签订了数据库购买协议,从其中购买一些文献的使用版权,以便学生们使用。
如果想要查阅的文献学校并没有购买,还是需要学生们自费花钱。
除此之外,即使写完了毕业论文,也并不意味着你能顺利毕业。
因为这时学校对论文的查重率也有要求,这个查重率大多数高校都是以知网数据为主。
想要顺利参加答辩的话,那么查重率就必须要低于学校设置的红线。
一般学校要求查重率低于20%-30%,某些个别学校或者研究生要求的查重率往往更低。
虽然学校大都会为学生们免费提供两到三次知网查重的机会,但是知网的查重系统太过机器,许多学生都需要多次修改、降重。
如果用完了学校提供的免费机会,就只能自费购买知网的查重次数。
一篇毕业论文最少在8千字,光是自费一次的查重费用就高达二三百元。
特别是临近毕业季时,查询一篇本科论文的价格能涨到四五百元,硕士论文的费用更加高昂。
每年临近4、5月份的时候,总有一些大学生会在查重的痛苦中挣扎,同时心疼昂贵的查重费用。
在赵德馨教授胜诉后论文被知网平台下架的事情,随着热度的增长也引发了学术界诸多人士的强烈不满。
2021年12月,浙江理工大学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向杭州法院起诉了“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该案也于2022年3月21日被正式立案。
5月23日,陈渐在内的15名作家也向北京法院起诉知网未经授权就擅自发布他们的作品。
其实,随着知网影响力的逐年提升,深受其害的不仅仅是诸多学者、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还有各大高校。
早在2013年12月和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就曾先后两次发布公告停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原因竟然是收费增幅太高,学校无力负担。
在该学校图书馆发布的声明中赫然有这样一句话:在2010年——2016年间,知网的续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近19%,总涨幅更是超过了132.86%。
由于在价格上没能商量妥当,学校只能选择暂时停用知网。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因为高昂的知网预订费用与平台商谈。
在经过为期半个月的谈判后,成功将年续费价格从198.36万降低到了198.35万元。
除此之外,南京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诸多高校也先后因为费用涨幅问题宣布停用知网。
然而知网官方却对这种情况早已习以为常了,并且对各高校的抵制无动于衷。
果不其然,在不久后南京师范大学迫于学术界的压力只得按照知网提出的价格选择续订。
细看知网近十年来的发展,它已经从一个学术分享平台变成了横亘在学术界的一个庞然大物。
在它知名度提升的同时,面对其他群体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倨傲,它为什么能如此豪横,让国内学术界都不得不忍气吞声呢?这其实与它幕后的资本有关。
知网背后是何方神圣?
想要了解它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要先了解它创立之初的愿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清华大学的任课教师王明亮在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时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发一个“数字图书馆”平台。
之所以会萌生这个想法,是因为他觉得在图书馆里一本本的翻阅资料不仅麻烦还非常浪费时间。
如果有这样一个数字平台,可以收录所有的文献,通过计算机再去查询,将会大大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说干就干,他很快找到领导汇报了自己这个堪称异想天开的规划。
起初他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没成想领导竟然说动了学校支持他。
1995年,清华数字图书馆项目正式成立,因为发展的还不错,在两年后王明亮就带着知网从学校里独立出来了。
时间辗转来到1999年,此时的王明亮身怀雄心壮志,他想要将知识数字化,建立一个中国自己的、共享学术知识的网络平台。
这一想法与国家部委想要加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要知道国家想要发展,人才是必须的,想要培养出适合各行各业发展的大量人才,就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庞大的知识库。
于是王明亮便主持制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很快这一规范也成了行业的行为准则。
为了能够快速建成这个学术平台,清华带头加入了数字化建设,北大、南开等各大高校也纷纷响应,近乎免费地提供大量文献以供进行光盘刻录。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王明亮也敏锐地嗅到了背后的商机,他开始大力建设网站,将之前刻录的光盘文献转化成电子版储存在网络云端,而这个网站现在被大家简称为知网。
由于是知网是国内首家数据库网站,更有清华为其背书,它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也将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远远甩在了身后。
在不知不觉中,这个网站已经成了学术界巨无霸一般的存在,而它背后的主体公司也变成了清华同方知网公司。
现有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是外国法人独资,且注册地在开曼群岛——一个人尽皆知的避税天堂。
换言之,知网并不是许多人印象中的国企,而是一家外企。
至于大家为什么会普遍认为它是国企呢?或许是因为公司名称中的清华二字。
作为我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而知网最早诞生于清华,也同样有其股份。
根据知网2020年的财报显示:20年全收入约11.6亿元,已经连续18年实现毛利率在50%以上了。
让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知网巅峰时期的毛利率高达70%以上。
这些收入一部分流向了王明亮在国外注册的公司,一部分流向了清华。
也无怪乎在同为顶尖高校的北大都在抱怨知网续费费用的时候,清华却不声不响的敲定合作了。
随着网络上讨伐知网的声音愈演愈烈,清华也在不声不响中将同方知网的股份切割给了中国核工业集团。
虽然知网现在有了国企的注资,但是它所仍旧我行我素。
2022年4月18日,由于无法承担高达上千万的预订费用,中科院停用知网的消息再度引发关注。
到了5月份,知网被立案调查的新闻让无数人拍手称快,该案件的调查也以知网被判处8760万的罚款而告终。
现在的知网在网络上犹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欲望的长河中,它的创始人和管理层都早已忘却了他们建立知网的初衷:建立一个中国的学术共享数字平台。
曾几何时,知网的存在为无数科研学者提供了便利,大大改善了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原本深受大家信任的知网逐渐发展成了行业的领头羊,当这份信任被消磨殆尽,它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