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穿越“死亡线”,河南驴友遇难身亡!失温死亡为什么面带微笑

近日,在鳌太线南天门下缓坡1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具驴友遗体,经确认是前段时间失联的河南郑州53岁的驴友吴某。据悉,吴某在9月25日和其他两名驴友一同非法穿越陕西秦岭“鳌太线”,途中因腿部不适和驴友分开,最终失去了联系,后来搜救队一直在找他。
发现吴某时,他的外套脱落在身旁,身上只穿了秋衣,根据判断,吴某可能是死于人体失温。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今年5月份的时候,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21名参赛选手因失温而丢了性命,可见失温的可怕。
什么是失温?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恒温生物,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在较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维持高而相对恒定的体温,而体温调节机制就是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而一旦这些调节机制出了问题,就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威胁我们的生命。
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 ?C,过高或者过低都很危险。而失温也叫低体温症,顾名思义,就是身体产生热量和保暖的能力小于散热的能力,导致我们的体温越来越低。,这是下户外活动中非常容易碰到的情况,但一般都是轻度失温,及时应对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寒冷的天气中,一般低于20℃,失温就开始威胁徒步者了,而在0到10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失温的情况。
那么失温有多可怕呢?
失温过程按照人体核心区的不同温度分为四个阶段: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死亡。
轻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7~35.55°C)
这一阶段只是低温阶段的开始。身体会感到寒冷,全身不断地颤抖,但颤抖仍然在可控范围,手僵硬麻木,一些细致的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5.5~33.88°C)
这个阶段属于中度失温,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含糊糊;
重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3.88~30°C)
这个阶段就非常危险了,人的意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太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甚至是无法站立和行走,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人体核心区温度30°C以下)
从30~27.77°C,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于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在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在去死的前一段时间,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已经失效了,所以有时候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让人们感觉自己很热,从而在死之前出现了反常脱衣的现象,甚至在最后时刻,人们会因为这种虚假的温暖而面露微笑,造成被冻死却表情安详的诡异现象。
遇到了失温该怎么办?
在最初的轻度失温和中度失温阶段,低温症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产生热量来予以改善,但是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低温症患者光靠自身已经是无法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命了,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人对患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处理,那就极其危险甚至是导致患者的死亡。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首先想办法将失温症患者与低温、高湿、大风等因素隔绝开来。然后低温症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身产生热量,比如让其喝温热的糖水、吃点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别的食品、缓解之后再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品以提供长期热量。
如果身边有同伴的话可以由身体健康的同伴贴身用体温帮助恢复或者用用温热的水袋或水杯放在患者身体核心区域如颈动脉、大腿根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恢复体温。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至2017年,短短5年时间,“鳌太线”累计走失、失踪、死亡驴友已达50余人,所以
鳌太线被众多驴友称为死亡线,有不少驴友都命丧于此。这里地形复杂,一不小心脚就容易受伤,而且天气多变,大雾、大雨、暴风雪,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因此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就已经发文,全面禁止鳌太穿越,但总是有人喜欢往这里跑。户外运动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