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遗址为什么值得一去?

这是我在知乎专栏上的一篇游记《安阳感悟,从殷墟博物馆到岳飞庙、马氏庄园》。除了殷墟遗址,还有邻近的岳飞庙和马氏庄园。如果自驾或者有机会包车的话,建议一并前往,值得一游。下面就是此篇游记的原文:

做为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殷墟是安阳旅游不可或缺的一处。

安阳西北郊的殷墟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历史。

中午七点多从郑州坐火车,40多分钟就到了安阳。火车站离殷墟并不太远,打车很快就到了宫殿宗庙遗址。这里同王陵遗址这二个部分是通票,可以一并游览。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安阳小屯村东北,南北长1千米,东西宽0.65千米,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1973年以前这里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

殷墟遗址巨大的广场旁边有一处凹形宫殿遗址。晚周时期的老子说:“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积土成为积德的象征,登高则象征上进。这处遗址是殷墟众多考古现场中的一处。整个遗址范围内这样建筑夯土遗迹随处可见。宫殿区最厚的夯土层达3米之多。

庄严大方的遗址大门朱墨雕彩,古香古色。整扇大门就是根据3个甲骨文中的“门”字组成的。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此扇门额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门两侧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放大仿制而成。此门和其后的仿殷大殿建筑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大门边就是殷墟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的平面酷似甲骨文“洹”字,即取依附恒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其地表用植被覆盖,主体沉入地下,最大限度维持了殷墟遗址的原有面貌。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所以殷墟博物馆的馆标是一个变形的“子”字。

沿着通道旁的时光隧道一路向下,就一步步走入了博物馆。

博物馆天井中的喷泉池内是一个仿龟背石刻,上书甲骨文“月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池边有一仿龟背说明碑。这些甲骨文元素使整个博物馆充满了浓浓的“殷墟”气息。

整个博物馆分为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文字厅,司母戊鼎展厅五个基本陈列,展出500多件文物件件精品。虽然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妇好三联甗、妇好铜偶方彝、司母辛觥、妇好鸮尊等国之重器已转移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或河南博物院,但在殷墟博物馆仍然能够看到许多珍品实物。

这件1972年出土于安阳殷墟白家坟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陶三通”曾登上过《国家宝藏》。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径21.3厘米。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网络分支。

这件陶三通虽是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下水管道,却跟现代的下水管道没有太大区别,令人称奇。

这件2001年出土于殷墟花园庄的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也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此尊整体作健壮牛形,通长40厘米,连盖高约22厘米,腰围52.5厘米,注口长12.9厘米、宽9.1厘米,重7.1公斤。整器牛头前伸,头顶上还有一对向后弯曲的扁状牛角,微张的嘴唇呈微笑状,看上去憨态可掬。眼、耳、鼻、腹、尾及其他体貌特征也都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该牛面部铸铭文“亚长”。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此牛尊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既是重要的青铜礼器,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殷商灿烂文化的结晶。

这件1976年出土于殷墟宫殿遗址妇好墓的司母辛鼎也是一件镇馆之宝。

司母辛鼎共出土两件,除了馆中珍藏的这件,还有一件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此鼎通高80.5厘米,重128公斤,鼎体四角各有扉棱一条,口下饰兽面纹一组,由两条对称的夔纹构成,以扉纹作鼻梁,云雷纹作衬底。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有排列规整的乳钉纹各三行,足上端外侧饰兽面纹,内壁中部铭文“司母辛”三字标明此鼎是妇好子嗣为祭祀其母所铸造。这件造型硬朗,庄重大气的青铜鼎是商周时期少数几件百公斤以上的重型铜器之一,当之无愧的国宝。

这件被誉为殷商晚期大口折肩尊经典之作的亚址铜方尊1990年出土于殷墟郭家庄M160墓。

铜尊口边长32.8厘米~33厘米,圈足边长约21厘米;通高43.9厘米,足高14厘米;壁厚0.5厘米-0.8厘米,重约22公斤。其方口外侈,束颈,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器体共有八组扉棱,口沿处扉棱伸出口沿外近3厘米,气势颇为壮观。口下饰一对倒夔蕉叶纹。腹及圈足四面为分解式的大饕餮纹。云状大耳的饕餮血盆大口,圆角方形的眼睛有长条形瞳孔,目上有眉,以扉楞作鼻梁。肩部及腹部、圈足的饕餮纹之上有一夔纹带。方尊肩部四角及四边中部各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分别套有象头和鹿头形饰件。象头长鼻圆眼,象牙高挺;鹿头生有大角,似五指张开的手掌。这八个兽头皆为单独铸造后安放于钉头上,活动的兽头可以随时取下。这种利用榫卯结构铸造的青铜工艺在商代铜器中极为罕见。因方尊内底中部有十分清晰的铭文“亚址”,故名。

此庄重大方的铜方尊与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大型商墓的清宫旧藏——“亚酗”方尊、“亚丑”方尊和“亚丑者(女司)”方尊的形制、纹饰和大小基本相同,专家推测殷墟M160墓的墓主与当时山东青州东夷薄姑氏族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也是商文化影响已经远达山东半岛的又一例证。

亚址铜罍同上面的亚址铜方尊一样,也是1990年在安阳殷墟郭家庄M160墓出土的文物。

此铜罍口径17.5厘米,最大腹径33.8厘米,圈足径17.5厘米;通高44.8厘米,壁厚0.5厘米~0.8厘米,重14.2公斤。

口微侈,方唇,沿面略内斜,颈较短,圆肩,深腹,底内凹,矮圈足。肩有一对半环状耳,耳上方呈牛头形。耳内套一圆环。下腹也有一牛头形鼻钮。口沿下一周三角蝉纹带由二十个口向下的蝉纹组成,其下又有六条回首反顾、尾部向下勾卷的夔纹。肩部六个圆涡纹中部两侧各有一以圆涡纹为中心的横向夔纹互相对称。夔体有二歧枝。耳之两侧各有一以耳为中心的口朝上竖夔纹两相对称。腹上部有三组由夔纹构成的大饕餮纹。饕餮圆角方形目,角呈云状纹,有三折躯干,尾部向下内卷,背上有刺,躯干下伸出粗壮的脚爪,以脊棱为鼻梁。饕餮纹之外侧下方以一倒夔纹填空。腹下部有九个蕉叶纹由竖立的对夔纹与三角纹组成的大蕉叶纹。圈足上另有一周由六个横向的小夔纹构成的夔纹带。全器纹饰均以云雷纹为底纹。颈内壁与下腹牛头形鼻钮相对应的位置有“亚址”铭文,为同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精品之作。

这件1987年出土于安阳殷墟郭家庄50号墓葬的乍册兄鼎也是一件馆藏珍品。

铜鼎通高22.4厘米,重2.3千克,侈口束颈,口上有拱形立耳,分档,足上粗下细,其断面呈橄榄形。厚重的器身满饰花纹,颈部饰三组对夔组成的兽面纹,其上、下分别界以联珠纹带;腹部饰3组兽面纹,以扉棱为鼻;三足与扉棱垂直相应。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面,足则为象鼻。内壁口沿下有铭文三字“乍册兄”,为商代青铜器中的佼佼者,弥足珍贵。

除了青铜器,殷墟博物馆还收藏有很多俗称“甲骨文”的写有象形文字的骨器及龟甲片。

甲骨文就是刻写于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这些龟甲上的裂纹拥有占卜祭祀,收成,病患,生育的神奇功能。裂纹寓意泄露的“天机”。商晚期的商王几乎无事不占,无日不卜,以至于留下了约十五万四千片的甲骨碎片,有专门的卜官看守管理这些国家档案。这四千个字的记录定格了三千年前的商王生活记录,以至于我们目前总能依据已经认出的一千五百多个字,轻松回忆起商王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片段,好比如今的微信聊天记录,只要一条条地查找,就能还原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

比如这件嵌绿松石的甲骨,上面详细记录了商王的某次田猎:壬午日,王在鼂塞巡游,为了田猎而进入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只野牛。

田猎是一场军事演习性质的重要仪式。商王捕获了体形巨大的野牛,非常开心,为了纪念这次田猎,王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并嵌入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以彰显权威。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也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片1973年出土于安阳小屯南地的甲骨是建国后发现的最大一宗甲骨。这件编号为2172的牛肩胛骨不但是殷墟出土甲骨中非常精美的一片,也是甲骨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块。其品相端庄大方,形状甚至有些像甲骨文中的“骨”字。国家邮政局曾以其为内容向全球发行纪念邮票,也常用于图书或宣传册的封面,并收录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俨然一枚“甲骨明星”。坊间常有这样的说法: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先生所说的“一片甲骨惊天下”,指的就是这片甲骨。

这块残断的甲骨大概相当于完整牛肩胛骨面积的1/3左右。然而在其上面却发现有多达93个单字!这93个文字都在反复讲述着同一件事情——王其田,商王田猎有灾祸吗?此疑问在整块甲骨片上出现了11次,只是它占卜的时间各有不同而已。但是因为这块甲骨中没有发现所占卜结果的占辞,因而更显神秘,成为非常珍贵的一件甲骨文藏品。

这件陶人面范(模具)也是一件颇为珍贵的馆藏。

模范的平面呈椭圆形,淡黄色,胎土较细,外径 14.3、壁厚 1~1.9 厘米。范面上的人面高颧骨,尖下颌,双眼皮,眼睛犹如丹凤眼。这件商人“人像”写实艺术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商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事实。.

这件残长13.2厘米,宽6.8厘米的青铜手2000年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曾经被专家推断为墓主亚长在战死前被敌军砍去了右手,所以在下葬时做了这只“假肢”。不过这个猜想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这件青铜手腕部中空,内有木柄的痕迹,而且它的尺寸仅有小孩巴掌大小,同35岁去世的成年墓主人的手掌相差甚远。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古代的痒痒挠。但对于在长族中担任“亚”这一武将官职的墓主人来说,青铜手或许与铜钺有着类似军权象征的功能。这样一种扑朔迷离的推断使青铜手充满了神秘气息,成为考古研究的难题,也使其声名大振。

在全国,虽然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却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的碑刻。甲骨文碑林由著名甲骨学家精选出30片甲骨,以原甲骨片形状放大后刻成石碑,其正面为甲骨文,背面有相对应的释文,寓教于乐,非常值得游览。

碑林旁边就是车马坑展厅。

进门后左右两侧各有一辆复原的红色商代马车模型。此展区内共展出了六辆车马坑和道路的遗址。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马车坑,比著名的洛阳“天子驾六”遗址还要久远。这些保存完好的车马都是从安阳不同出土地点整体转移到这里来展示的。从中可以看到商代马车已大量使用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体现出当时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技术,令人惊叹。

车马坑往西走是通往乙组基址的道路。

乙组建筑目前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其中的乙八基址规模最大,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推测应有三座大门,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乙八基址的祭祀坑一个连着一个,看上去颇为恐怖、血腥。而基址边上的红木头都是过去的宗庙遗址,很大的一片,视觉上非常震撼。

乙七基址同乙八相邻。其正南有3组陪葬坑。坑内少者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式葬以及砍头葬。这里还出土有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此外还有葬兽坑。专家推断,这些大规模人祭遗址的存在,说明乙七、 乙八基址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宗庙类建筑。

乙组基址再往北走就是甲组基址,过去也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甲组建筑基址目前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

从甲组基址往回走到乙组基址那边,穿过乙七祭祀坑就来到了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的那处最大的甲骨文发现地遗址,也就是 YH127甲骨窖穴。

这个窖穴发现于1936年(Y与H分别是“殷墟”和“灰坑”的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两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代表“殷墟灰坑”,数字127则是这个灰坑的编号),窖穴里的展厅如今以展板形式详细介绍了1936年考古学家发掘17096片甲骨片的过程。这17096片甲骨片包括龟甲17088片、牛骨8片,是迄今为止单坑出土甲骨片数量最多的一次。

作为3300年前占卜工具的甲骨,因为占卜过一次或者数次就不能再次书写,它们被刻字以后就被当时的商代人集中起来埋在地下。该坑甲骨不但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出土甲骨非常有特点:比如甲多骨少、契刻卜兆、朱书墨书、涂朱涂墨、改制背甲、特大龟甲等,增进了学者对殷墟甲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这座窖坑因而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中国最早的图书馆”,更被视为殷墟早期15次科学发掘的最高成就和最大业绩。可惜因窖坑原物现存台湾,坑内堆积如山的甲骨文都是复原品,令人有些遗憾。

甲骨文窖穴出来后就走到了一条百多米长的甲骨文长廊。

从汉字结构的规律上看,甲骨文以象形、形声和假借字为主,这些都表明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堪称中国汉字的鼻祖。

它奠定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活”到今天的古老文字,中国文字任风云变幻、王朝变换,仍从殷墟的甲骨文一路而来,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现代汉字,终于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生机勃勃的符号系统。而这长廊上书写的560多个甲骨文字都是与现代汉字一一对照的趣味性“对照表”,也是一种“趣味教学”的展览形式。比如画个太阳就是日;画条小河就是水;“丛”字下部的“一”字,代表陆地上的道路,指二个垂头丧气的古人不得不服从商王令其迁徙的命令;匕是一个人作揖,比是两个人在作揖…通过这些字形字义的研究对比,使游客对3000多年前祖先的创造力有了直观感受,发出由衷的钦佩。

长廊西南方向还有丙组基址。这里目前共发现了17座遗址,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经过这处遗址就到了宫殿遗址的最后一个景点——商代晚期的一座王后墓——妇好墓。

根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曾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是商代祭司。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武丁十分悲痛,将妇好破例葬在当时的宫殿区,并在墓葬正上方修建了一座享堂,定期进行祭祀活动,这在商朝时期极为少见,也说明了这位王后在商王心中的地位。

妇好陵墓前耸立着妇好的汉白玉戎装雕塑,她手持的这件重8.5公斤的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其武艺是如何了得,确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古代女将军。

雕塑南边就是妇好墓室。这座墓葬没有墓道,只有一个墓室。作为殷墟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墓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陪葬品极为丰富。这里共出土了1928件随葬物品,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另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这些异常精美的器物使妇好墓好似一座地下博物馆,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商代鼎盛时期的青铜文明,也因此被列为中国20世纪70年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著名的妇好三联甗、妇好铜偶方彝、司母辛觥、妇好鸮尊都是这里出土的文物,这座墓葬当然就是一个具有浓厚商文化意义的历史遗迹。

参观完妇好墓,宗庙遗址区的游览就算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出大门坐景区免费观光车去5公里外的王陵遗址区。

在车上吃些随身携带的零食,回首身边只有寥寥几位游客,忽然发觉刚才宗庙遗址区的很多游客并没有跟随来车上,司机说那些旅游团一般都是看完宗庙遗址区后就结束行程了。

王陵掩映在一片果园中。

观光车停在王陵区大门外,我同几个游客先在王陵区石刻前拍了几张照,就顺着陵区的甬道走入景区。

王陵遗址位于安阳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它是一个长约400米,宽约200米的长方形遗址,由大墓区和祭祀坑组成。这里相继出土了13座大墓和2000多座祭祀坑,以及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陶器,玉器等等,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王陵遗址和殷商王朝的祭祀场所。

虽然这里被国际专家誉为“第二个古埃及”,但走进遗址大院,第一个感觉就是空旷:整个遗址区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坪。大门前面是标记司母戊鼎发现地的石刻。石刻后方是一座巨大的仿司母戊鼎雕塑。宏大的地面上基本没有什么建筑,只有说明牌说明某某遗址。因为柏树围成的一个个的墓葬在发掘后都回填了,所以参观者看到的就是一个大草坪。

这片空旷的区域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可不近。

大门左边是三座建筑,有M260展览馆,此大墓是发现司母戊鼎的地方;另一座是王陵墓葬展览馆;还有一座车马坑陈列馆。

M260大墓呈“甲”字形,是商王祭祀先祖的场所。著名的司母戊青铜鼎1939年出土于这里。这座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的青铜器是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王陵墓葬展集中了东区数量众多的祭祀坑。这些排列有序的土坑内有不少人类和牲畜的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公共祭祀场地。据专家考证,殉葬坑的殉人,都是当时就把人杀死,然后分开埋葬。这个坑里的殉葬人数其实更多,这些密密麻麻的殉葬坑都是大片大片的,展览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除了室内展厅,王陵墓葬展览馆和M260展览馆外的大片区域都是当时的殉葬坑,现在仅是用松土的形式表现出来。

大约是为了平衡阴气森森的墓地气氛,园中如今散养了一些梅花鹿。这些祥瑞的精灵们正懒懒的晒着太阳,灵动的身姿合着灿烂的阳光带给人以些许温馨,使这青铜时代的冰冷皇陵遗址有了些温馨和温度,和谐了许多远古朝代的血腥、戾气。

穿过了园中用玻璃钢制作的诸如枭尊、玉跪人之类的青铜器雕塑,就来到了兽祭坑。当年商王室祭祀时,常常会把人、牛、羊、猪等供奉给祖先神灵,被称为人牲。据说这兽祭坑还发现了大象的骨骼!令人难以想象这青铜时代的商王朝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这些热带动物的。

至于陵区内的车马坑,因为在宗庙区遗址已经看过,就没有进入观看,代之以在陵区空旷的草地上散步,感悟3000年前血腥而又辉煌的青铜时代。

远方草坪上巨大的司母戊大方鼎像是一位巍然屹立的巨人,无声述说着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碧绿的草地在蓝天白玉下闪出生机勃勃的翠绿;脚下的黄土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写满象形文字的龟甲…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游走在殷墟的千年黄土之上,看那一片片古朴沧桑的龟甲、徜徉在幽绿刚劲的青铜世界,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吉金和邑商的影像,感悟出今天“卜辞映邑商,吉金耀中土”的殷墟之旅……

从王陵区回到宗庙遗址才刚刚下午一点钟。因为时间还早,便包了一辆当地私家车去岳飞庙。

殷墟到汤阴县城20多公里的路程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贴心的司机建议我先在商业街吃点东西再去参观。

“反正这里地方不大,不到一个钟头就能看完的。”

他建议我尝一尝当地的粉浆饭和血糕。都是汤阴特色食物。

我很赞成他的提议,便走进了街上的一家小餐馆。

这粉浆饭是那种用绿豆制作粉皮、粉条后的余汁,加小米、黄豆、花生米、白菜、猪油熬制,再加香油、香菜做成的“汤饭”。吃的时候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血糕就是用荞麦面、猪血加调味料蒸制而成,吃的时候切片油煎,蘸上蒜泥料汁一起吃,还真的酥香适口,味道鲜美,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好吃不贵。

吃完饭就开始游览岳飞庙。

这座坐北朝南、外廓呈长方形的岳飞庙处于县城一片仿古商铺的包围中。汤阴岳飞庙始建时间已不可考,如今所见为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距今已有近600年光景。作为国内三大岳飞庙之一,汤阴是岳飞出生地,相较于掩埋英雄忠骨的杭州岳飞庙,汤阴岳飞庙的历史氛围比杭州要更厚重一些,有种天生的悲壮之感。

眼前临街大门实际上更像一座牌楼。

这座卯榫结构的木制牌楼名为精忠坊,建于明正德七年(1521),斗拱型制九踩四昂重翘形如群雁比翼,坊正中阳镌明孝宗朱祐樘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用青石碣分别阳刻“忠”“孝”两个遒劲端庄的大字,每字均高1.8米。这个大门坐东朝西地开在侧边,并没有在庙祠的中轴线上,造型和形制都比较独特。

进入大门,左侧是三开间式的山门,其坐北朝南,两侧扇形壁镶嵌有滚龙戏水浮雕,檐下悬有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门前一对石狮分踞左右。

山门对面就是施全祠。

这位曾任殿司军校的英雄对秦桧谋害岳飞一事十分痛恨。当年在众安桥下行刺秦桧时因过于仓促,仅砍断了秦桧座轿的一根轿柱,后被处以磔刑。后人为纪念施全,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在岳飞庙增建了施全祠。

施全祠前石阶下置有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五铸铁跪像;祠内立有高举斩妖剑,怒视群奸的施全铜像;明柱上嵌有 “存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楹联。鄙视着这里的五座跪像,令我想起杭州岳飞墓,那里也有秦桧等人的跪像,这跪像总是令我感悟良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朝历代的奸臣们不管当初如何风光,头上的光环如何耀眼,到头来都会遭到万民痛骂和唾弃的。“百姓心中有杆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来到山门东侧可以看到一座御碑。按说建筑中的碑亭自古不应建在神道正中,但作为“家天下”的皇帝,乾隆自然是一言九鼎的。他当年南巡回京途中祭庙拜谒岳飞庙后撰写“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的七言律诗赞颂岳飞。后来刻碑立于之中神道正中。但是民间认为乾隆的碑刻阻断了秦桧等五人对正殿中岳飞的跪拜,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被移到了如今山门东侧。想来也是对乾隆皇权的一种莫大讽刺。

再往后便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岳飞殿。

此五踩重翘重昂型制斗拱硬山式的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约10米;殿门上悬有 “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示泯”、“百战精威”、“乾坤正气”五块巨匾;殿中央为高2.3米英武魁伟的岳飞彩塑坐像;殿内悬“还我河山”贴金巨匾;坐像两侧镶嵌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楹联“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四周墙上悬挂有颂扬岳飞的书画墨宝;殿内光线虽然幽暗,仍然能看清殿内塑像、壁画的“崭新”面貌。

大殿两侧东西庑为岳飞史迹陈列室。应该都是近年新建。大殿后为寝殿、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三代祠等;寝殿里面有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尽忠报国”及岳飞致潭州通判的三封书札的石碣。据说这三方石碣是目前国内公认的岳飞手迹,只是不知道这些陈列是否为原物。

出了岳飞庙刚刚3点钟,马上回火车站有些心有不甘。便同司机商量包车价格后再去一个景点看看。司机建议我去 “马氏庄园”。虽然有将近40公里的路程,一个钟头也就到了。看了之后正好到火车站乘车回郑州。

“俺这里到郑州的火车多着呢,半小时就一趟,不耽搁。”

我接受了司机的推荐,立马上车往庄园参观。大约四点钟就到了庄园。

安阳市西部20公里西蒋村的这处庄园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据说整座庄园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共用了50多年时间才建成。

庄园占地约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区六路,每路分四个庭院,九道大门,俗称“九门相照”。庄园布局既有北方四合院宽敞明亮的建筑风格,又有徽商、晋商深宅大院富丽堂皇的建筑艺术,兼有中原地区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地方特色。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灰瓦盖顶。屋顶多为硬山顶式,也有悬山及平顶等。无论正房、配房多有前廊或者前后带廊,形成廊廊环绕,院院相通的宏大通融的建筑格局,被誉为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中原第一官宅” 。

庄园三区中的北区位于中街路北,其坐北朝南,前后两个四合院,后院之东西又各建一跨院,谓之“亚元扁宅”。多为硬山顶式楼房,原为马丕瑶祖上旧宅;南街之北的中区约占整个庄园的三分之二,为三区中规模最大,其座北朝南,由家庙一路和住宅三路组成,有各类建筑计158间,其中家庙居东,住宅区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体系,左右对称又互相呼应;与中区隔街相望的南区开建于1924年,原设计为三路,后因时局变化仅建成东路,中、西二路只建好了大门及临街房。

因为之前游览过郑州康百万庄园、平遥那边的王家大院和徽州的一些古宅,加之时间仓促,所以对这处庄园也就是走马观花一番,重点看了一下诸如慈禧下榻处、马丕瑶旧居和刘邓大军旧址之类的建筑和文物,算是到此一游了。

中区中路正门的门额上有一块长近2.5米、宽达1米、厚4.5厘米的木质金黄地匾额。正中书“进士第”三个大字,行书。右侧书“署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大理寺卿稽查右翼觉罗学郑敦谨大总裁经筵讲官工部尚书上书房行走翰林院掌院学士镶白旗蒙古都统倭仁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务万青藜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熙麟为”,左侧书“同治元年壬戌科会试中式第一百八名贡士殿试第三甲第二十名朝考第三等第十七名赐进士出身马丕瑶立”,均为仿宋体。这块饰浅浮雕云龙纹图案的马丕瑶年轻时进士及第的匾额是马氏家族飞黄腾达的开端。

中区中路二门内设有木屏门一道,门扇上刻有马吉樟所书马氏家训。马氏以《易经》的第三十七卦《家人卦》为家训。其大意是:女主内,男主外,老幼有序。家长对家人要严格要求,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诚信庄重,各尽其责,各尽其道,和睦相处,天下安定。家训为隶书,写在门板上。这个门板轻易是不打开的。真品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目前已被国家文物仓库收藏保存,庄园内的这幅此家训是当代书法家书写的仿制品。

中区西路第三进院内的龙抱槐也是马氏庄园一大奇观。此株胸径约20公分的葛藤平地卧起,犹如一条昂首巨龙,向上缠绕在附近的一棵古槐上,故而得名。此槐、藤似一对亲密的异性兄弟,互为依存,相映成趣,令人叫绝。

庄园中的读书楼为家庙门楼。其下层辟门洞三道,直通家庙内院。读书楼中洞门额镶嵌有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书“马氏家庙”石匾额,刻于1880年。东西门洞额分别镶嵌为马吉樟所书“追远”、“庇根”石刻匾额。读书楼二楼五间房为马家子女苦读学习的地方,如今已成为莘莘学子敬仰和励志的地方。

中区中路最后院的正房为马丕瑶旧居。

这是是一座建筑在高台基之上、面阔五间的硬山顶式两层楼房,前有廊,内楼梯。上下层“澹远楼”、“修身堂”、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均由马丕瑶亲撰。二楼为马家藏宝阁,当时只有主人可以上下,其他家眷禁止入内。一楼两室两厅,中间一间为楼梯的位置,摆放有一扇百年历史的花梨木屏风,这扇屏风的珍贵之处就是用整颗树雕刻而成的幅面最宽的福禄寿喜图。东边一间是主卧室兼书房,摆有一顶架子床;相邻一间是客厅,在桌子旁边有一驴皮做成的的官帽匣;西边一间是次卧室,摆放有一顶供主人小睡的罗汉床;相邻一间同样是客厅。

中区中路的第三进院正房就是慈禧太后曾经的下榻处。

这里原是马丕瑶继母杨氏晚年居所。该厅木隔扇上篆刻有马丕瑶亲书“眉寿无疆”字样。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 北京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及包括马吉樟在内的一班护驾大臣仓皇逃往 西安 避难。翌年西太后同光绪由 西安 返京途径安阳 ,马吉樟奏请慈禧太后下榻此处,太后恩准。

慈禧太后下榻处的后院东厢房为光绪皇帝下榻处。

马丕瑶旧居楼之东有马吉森旧居。马吉森为马丕瑶长子,清末民初实业家。首建豫北纱厂,积极创办工、矿业,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这处住所符合封建社会“长子居东”的习俗。它和马丕瑶旧居楼雷同。底层前额正中镶嵌有仿苏东坡笔迹的“德有邻堂”巨型木匾。

与马吉森旧居楼同处一院的马青霞旧居也称马家绣楼,位于东厢,为三间硬山顶式楼房。底层前额正中镶嵌有仿苏东坡笔迹的“思无邪斋”大型木匾。马青霞为马丕瑶小女,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创办女子学校,先后以百万家产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和中国的教育事业,享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美誉。其居室内有孙 中山题写 的“天下为公”牌匾。这是孙中山专为马青霞、秋瑾两位辛亥女英雄题写的,充分体现了马青霞追求革命的辉煌人生历程。

中区西路第三进院的东、西厢房为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分别下榻的地方。

1947年6月中旬,刘邓大军出晋东南上党地区后进入豫北地区。当时的司令部就设在马氏庄园。1947年6月22日的“鲁西南作战会议”也在此院堂屋召开。目前这里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安阳市解放的历史一部分。

从庄园里出来已经5点钟了,找到了等候多时的司机就立马赶往安阳高铁站。27、8公里的路程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坐上了回郑州的动车,翻看着手机中白天拍摄的照片,马丕瑶的一副对联赫然打动了我:

  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

  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

怪不得这里如今成为一处廉政教育基地!

但是刚才看到如此宏大阔绰的庄园,心里还在疑惑这素有 “青天”之称的庄园主人怎么可能盖得起这“中原第一官宅” ?!查了一下资料才明白,身为清朝正二品官员的马丕瑶,每年的俸禄虽然只有120.5两,但养廉银(大约相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奖金)却可以达到一万五千两到两万两。加之在光绪三年,马丕瑶因赈灾有功,一次性领取了光绪帝嘉奖的10万两白银,所以马家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建造宅院;而且庄园这六路建筑中有三路是其三个儿子后来用自己丰厚的收入建起来的。这座历经两代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宏大庄园因此完满竣工,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座同乔家大院、康百万庄园相比毫不逊色的马氏庄园充分说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这或许又是此番游览马氏庄园后收获的感悟。

话不多说,就写到这里吧。因为又到了读书“充电”的时候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